意大利电影《质数的孤独》改编自同名原著,是一位意大利粒子物理学博士的文学处女作,曾一举获得意大利最高文学奖。2010年此书被意大利导演改编为同名电影并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饰演女主角爱丽丝的意大利演员获得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一位物理学博士选择这样的书名,由质数的本质引申到人类的孤独感也很有新意。
整部影片基调压抑而克制。以两个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以冷静的视角,通过主角的面部特写、透过眼神和身体语言,刻意压低音调的对话,揭示出男女主人公隐秘的内心世界。
男主角马蒂亚有个天生智力缺陷的双胞胎妹妹米凯拉。在学校他需要照顾行为不能自控的妹妹,平时受尽了同学们的嘲笑和排挤,没有任何朋友。有一次,在同学妈妈要求下,马蒂亚和妹妹被邀请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马蒂亚实在不想在这次难得的聚会上被妹妹拖累,不想被同学冷落,他把妹妹一个人留在公园里,叮嘱妹妹坐在长椅上哪里都不要去。
聚会上马蒂亚非常开心,积极投入,努力做得像其他孩子一样好,几乎忘记了被他留在公园里的妹妹。晚上要吃蛋糕的时候他才突然想起了妹妹,在漆黑的夜晚,在倾盆大雨中他痛苦地发现自己永远失去了妹妹,要知道那时候他还只是一名小学生,他被这场意外彻底击垮了。可以想象他的父母、周围的人投向他的目光会带来怎样的压力,他始终背负着这份沉重的压力,在自我封闭中渐渐长大。他智力超群,但却自闭、自残,除了上学几乎足不出户,面无表情,拒绝任何交往,父母在他面前小心翼翼,伤心无助。
女主角爱丽丝小时候是个滑雪高手,容貌惹人喜爱。一天,正痴迷于动画片中的她不情愿地被渴望女儿出人头地的父亲拉到滑雪场,本不情愿的她落了单,大雾弥漫,爱丽丝心慌意乱中不慎摔成了重伤,手术后成了跛足,心理上留下了胆怯自卑的阴影。在学校她形单影只,没有任何朋友,时常遭受同学的嘲讽和欺辱。
爱丽丝非常渴望拥有朋友。为了迎合一个假意对她示好的女同学,她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去纹身,并参加她们的聚会。在同学的鼓动下,爱丽丝拿出十足的勇气和她喜欢的马蒂亚单独约会,但却没有任何结果。爱丽丝不愿意让她的所谓朋友瞧不起,就主动牵着马蒂亚的手一起走下楼梯,女同学感到愕然,进而一再羞辱她,其实她根本没有把爱丽丝当成真正的朋友,只是想看她的笑话而已。被推倒在地的爱丽丝绝望了,她找到马蒂亚,恳求他帮自己清除那个象征友谊的纹身。此时马蒂亚了解到她身上那个伤疤的来历。原来他们都是身上有伤,内心有伤,都是孤独的人。这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长大后爱丽丝成了一名婚礼摄影师,她虽然喜欢马蒂亚,但对于他的过去知之甚少,直到借着唯一一次机会来到马蒂亚的家,看到一张全家福才得知马蒂亚曾经有一个妹妹,但爱丽丝并不知道她已经离世了。对于马蒂亚来说这是藏在他内心深处的秘密。
马蒂亚即将赴德国深造,爱丽丝虽然不愿意他离开,言语中流露出不舍,但是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后来爱丽丝结婚又离婚,此时马蒂亚已离开7年的时间。爱丽丝的内心一直为马蒂亚保留着位置。离婚后,她主动要来马蒂亚的地址,给他寄去别人拍摄的他们两个人的合影,并请求他务必回国一趟。他虽然无法理解为什么爱丽丝一定要见自己,但是看到信的那一刻他是开心的。整部影片中马蒂亚表情肃穆,几乎很少笑,但在回国的旅途中马蒂亚露出了久违的微笑。从眼神中可以看出马蒂亚也是喜欢爱丽丝的,但他的内心留有挥之不去的阴影,他总是想起过去自己给妹妹带来的悲剧,不习惯表达自己的感情,始终不愿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爱丽丝和马蒂亚都有着自己的创伤,他们带着过去的自卑、自责、孤独长大成人。爱丽丝之所以被马蒂亚深深的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上那种孤独忧郁的气质,而不是学霸的人设。她没有朋友,非常想走近马蒂亚的内心世界,想给予彼此温暖和爱,但是马蒂亚与外部世界相隔离,就好像质数一般孤独,他把世界挡在自己的外面,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他不懂爱,小时候他曾经拼命想要摆脱孤独,现在他却主动寻求孤独,始终走不出内心世界的藩篱,即使面对爱情的到来也无能为力。
爱丽丝同样是一个孤独的质数。她渴望爱情,渴望被接纳,但是面对马蒂亚这样封闭的心灵,她无计可施。她走不进马蒂亚的内心世界,但她深深地理解他的孤独,因为她自己也是如此的孤独。他们之间没有多少语言交流,只是爱丽丝的目光、眼泪、痛苦的身体语言表露了一切。她发出的信号没有得到回应。影片中马蒂亚曾经拼命阻止爱丽丝进入自己的家门,自始至终看不到马蒂亚伸出的橄榄枝。而爱丽丝在拍摄婚礼的过程中不断寻找着马蒂亚,透露出他们各自主动与被动的孤独。他们之间,他们和世界之间有一道跨不过去的鸿沟,他们始终都是质数,无法成为合数。
爱丽丝和马蒂亚有着不同的孤独,爱丽丝不顾父亲的反对去纹身是渴望被所谓的朋友接受,她试图证明自己和她们一样,结果仍然被无情拒绝。而马蒂亚因背负自责,拒绝外部世界,对他人没有任何期待,主动选择过一种极致孤独的生活。
影片的最后爱丽丝从坐在当年那把长椅上痛苦的马蒂亚那里得知了真相,她留着泪,望着坐在公园那把长椅上痛苦的马蒂亚,怀着深深地同情和爱意,面对这个始终拒绝她的男人,她纠结着,犹豫着,仿佛下了很大的决心才伸出手去抚摸马蒂亚的头发,并试图亲吻他,安慰他。
孤独是永恒的话题,在生命的某个阶段,某个时刻我们注定会与孤独相遇。从某种程度上说,无论是投入热闹的人群中还是选择独自上路,我们其实都是一个个孤独的质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存在着成百上千种孤独,难以描述的、无法倾诉的、如影随形的孤独。
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的《十一种孤独》试图描绘出人类不同的孤独状态。也许当我们把孤独写出来,或者体会到或者读到其他人的孤独时,我们也会打开心扉,走出封闭的自我,或是对自己的孤独释然,也会得到一些安慰吧。
当今很多孩子把自己归为社恐人群,他们在物质上是满足的,精神上却是孤独的。父母理解不了他们的想法,觉得他们已经很幸福了,怎么还对现实不满意。为什么不想交朋友,不想结婚,不想要孩子。父母恐怕将来自己不在了,独留孩子在世界上体会深深的孤独感。孩子们和周围人有距离感,缺乏大家庭的热闹氛围,加上在学校里崇尚的学业竞争,唯成绩论英雄的压力,整个社会浮躁的功利氛围,孩子们很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的天马行空里。他们不喜欢被绑架,对PUA的做法敏感,他们喜欢的是自由的环境,喜欢有掌控感的生活。他们不习惯过于亲密的关系,他们活的更为真实和自我,也注定更加孤独和疏离。他们没有身体上的残疾,没有精神上背负的责任,但是和电影里的男女主人公一样孤独。有的人拒绝外人进入属于自己的世界,有的人渴望被周围的人接纳,有的追逐偶像以逃避孤单感,有的和外面的世界格格不入。孤独是现代病,也是现代科技把人带入孤独的境地,原本地球成了地球村,而今看似拉近的距离并没有拉近彼此的心灵距离,朋友圈的朋友并不是真正的朋友,人们都自说自话,没有谁真的关心着谁,人们都渴望外界看到自己,自己对别人的事却没有什么耐心。有的孤独是一种依赖,依赖他人的肯定,有的孤独是精神上的独立选择。人各有各的孤独,也许人注定是孤独的,夜晚孤独的人比白天要多的多,因为没有谁在白天会告诉别人自己很孤独,大家都假装自己很正常,唯有黑夜无法欺骗自己,所有人都是孤独的,没有谁是例外。越是热闹的地方人越是孤独,只有孤独恒常如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