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66年,汉高祖刘邦早已完成了他一统天下的大业,但他穷尽毕生心血打造的这个繁荣强盛的王朝,并不是如表面上看上去那样的固若金汤,长安城内的莺歌燕舞掩盖不了北方边境正在被匈奴烧杀抢掠的残酷事实。此时,谁能真正听懂他“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那豪情壮志背后的一抹悲凉?一位年轻人愤然从军,加入抗击匈奴的队伍,从那一刻起,抗击匈奴、戍守边疆就成为了他一生的使命。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让匈奴闻风丧胆,他镇守的边疆让匈奴丝毫不敢侵犯。这位年轻人就是飞将军李广,历史上颇具争议却不碍被后世顶礼膜拜的一代名将。
汉武帝没有给予李广像对霍去病那般的偏爱,但司马迁,却有他作为史官的那份倔强和骄傲,无论强权的威压、牢狱的恐吓还是重刑的折磨都没能让他改变手下的笔锋,他坚定地把李氏一家应得的声誉和荣光刻在了史书上,下笔是那样铿锵有力,无可置否,我想,那一刻,他应该是无比自信和从容,心中正气浩然,无怨无悔。
没有司马迁的那份固执,也就没有八百年后王勃在滕王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那千古一叹。
王勃,这位年少成名、才华横溢的天之骄子,此时年不过二十出头,却经历了人生几段大起大落,六岁成名,九岁著书,十六岁入仕为官,却因一篇檄文触怒唐高宗而被赶出长安城,再入仕途却因一念之错锒铛入狱……此时郁郁不得志,他途径南昌,登临滕王阁,望着远方翠峰如簇、澄江似练,不禁有感而发,将心中的委屈、感悟、理想、抱负全部倾洒而出,妙笔生花,字字珠玑,写出了他人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富盛名的千古奇文——《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最终名满天下,连唐高宗也被王勃的才华所折服,当他读到那篇《滕王阁序》时大呼天下奇才,急欲召见。
但此时王勃已经驾鹤西游,再也不可能回来了,他的生命定格在二十六岁。
尽管天妒英才,王勃没有机会将他的才华全部施展出来,但《滕王阁序》注定要被载入史册,被千万人传诵。
他不知道,多少人会被他的文章所感染,多少梦想在他的鼓舞下开花、结果。
当朱元璋大败陈友谅后,在滕王阁设宴酬谢群臣,君临天下那一刻,他一定能体会到“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真正含义。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尝遍人生所有苦难,扫清了他追求理想的最后一块绊脚石,走上了人生的巅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他不是飞将军李广,但他却把胡人统治了数百年的江山夺回来了,完成了先人未曾实现的千秋伟业。
觥筹交错间,我想他能透过历史长河,看到昔人孤傲的身影,王勃的那一份洒脱、司马迁的那一份倔强、李广的那一份豪迈……
那是一份精神的传承,一份心灵的烙印,融入到血液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流淌、传递,最终形成了这个民族的图腾,国家的脊梁。
《无问西东》表达了一种精神的传承,那就是,做正确的事情,做真实的自己。
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和平与喜悦……
梅贻琦校长给出的这个答案,犹如迷雾中的灯塔,指引着一代代清华学子前进。这就是为什么在重重困难,阴云笼罩下,那一群年轻人,依旧能朝气蓬勃,无畏无惧,勇敢地朝理进发。
我们每一个人,当初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都是一张白纸,尽管咿呀不能言语,但思想单纯,没有杂念。随着人生的历练成长,我们渐渐懂得了世故,掌握了所谓的处世哲学,我们言语有所顾忌、行动有所羁绊。我们被社会这个大染缸染得七荤八素,有时候都认不清自己,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往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不知道要去何方,我们在面对困苦的时候,内心往往充满疑惑、焦虑、迷茫……这个时候,就要听从内心深处的声音,返璞归真,静坐听雨无谓,无问西东求真,人生的迷宫也许如黑森林一般充满恐惧,但总有一条真实的道路可以到达彼岸。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这句话或许可以回答电影开篇的那个提问。人生不是简单的岁月堆积,所有美好的背后必定是奋斗、拼搏和坚持。愿你在暗无天日的黑暗中仍能寻找黎明;愿你在泥泞中摸爬滚打站起来后依旧能笑靥如花;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然是少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