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庆在《世说新语·雅量第六》记载:"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道理看似简单易懂,也意味深长。路边人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且现代心理学也不可否认,人都有自私利己性,如发现路边存在不废吹灰之力就得到的果实,谁都愿意伸手摘几颗以解饥馋。而路边硕果累累未尝有人摘尝,想必是有蹊跷了。
然而,道旁李子一定苦吗?未必,不信到盛产水果地区的果园去看看,在丰收时节,路边的果树必然是硕果累累,一派喜人景象。又再者,路边果树隐藏处,你若是仔细寻找也必然会发现一两颗已熟透的果实,这些果实不苦,甚至还甜沁心脾。
曾几何时,世人多对道旁李苦产生了极大的误解,认为简单容易得到却未受青睐的必然不是好东西。这种观念大行其道,甚嚣尘上。我家在粤西贫困地区,初中毕业时众多职业学校会来学校招生。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中学校长说,中专职业学校如果真的那么好,那些为了高考努力拼搏的人岂不是傻子?唾手可得的果实怎么会不苦啊,三观尚未健全的我们小鸡吃米般点点头;也依然记得读高中时期手机尚未普及,高考时候填报志愿,老师语重心长告诉我们,计算机人才已经饱和了,计算机发展已经到达瓶颈了,看各大高校计算机分数低于其他专业就显而易见了,哪有这么大的青蛙随街跳,于是我们纷纷避开计算机相关的专业。两年后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再一次将计算机推向时代的高潮,而那些敢于试道旁李的同学尝到了果实的甘甜。由此可见,道旁李子未必苦。
五年前我在北方一所综合院校念材料科学与工程,当时学校实行学分制,除了要修满本专业的学分,还需要另外选修其他专业的学分。我母校二十多个学院,共有六十多个专业,所以在选修课程的时候我们就有诸多课程可以选读,当时班里呼号最高的当然是选择热门的理工科专业,他们的理由是理工科专业得到学分更加难,文科太容易了,以后肯定对未来职业生涯帮助不大,基于这种理论,当时选择了文史相关课程的为数不多了。毕业一年,以我个人感触,职业生涯处处用到笔,尤其是在机关单位。
道旁李苦是因前车可鉴,但前车颠覆纵然也有原因万千,道旁李子未必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