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天看了这部电影,电影院人很多,各个角落都有不同分贝的对这部电影的“解说”。我不知道现在的科技到底发展到了什么地步,也没有人出来说明这颗星球还能承受多久?电影院里有这么多睿智的先知,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是流亡那天的幸存者?
我看过“三体”第一部,还没有触及网上推崇的那种宏大的世界观。我只能粗糙的感受到作者对游戏世界的环境描写更入木三分,庄生梦蝶一般。是不是人类的劣根性就在这里,对谎言的接受度比“真实”更高?即便武断了些也跑不脱是这意思。
寒冷黎明中的大地上空荡荡的一无所有。没有金字塔,没有联合国大厦,巨摆纪念碑也不知去向,只有黑乎乎的戈壁滩延伸到天际,与他第一次进入这个世界时一样。
——节选自《三体》
叛逆的小孩不知道为了什么非得带着妹妹逃离安全区,为了装备不择手段,谎言败露就硬抢。鸡飞狗跳的追打画面真的可以用“青春”和“淘气”一笔带过吗?
是我太安分了,回忆里没有有关叛逆的部分。这个部分被家里另一个生命嫁接了,他很好的演绎着任性和不择手段。也没有别的老头可以管教他,他的生命因此“流浪”。
没有什么错误是理所当然可以被原谅的,一旦错误导致周围人不快乐,他会成比例的丧失周围人的关心。由爱生恨,账目分明。
这部电影传达的内容太多了,世界末日,骨肉分离,牺牲,包容……一切像烟花一样被安排好了噼里啪啦的上演。
前段时间看“大黄蜂”,我被刺激的地方是大黄蜂一看见敌人就会冲上去硬刚,打倒再继续。没有武侠世界里的“暗暗思量”和“从长计议”。我说不清这是有关勇气,还是汽车人创造时就被输入的天赋。“流浪地球”有异曲同工的奋斗态度,不太像人。
这还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至少我在看的时侯是被震撼的。吴京冲向木星前说的那段话我也被感动了,这是一个伟大的生命,刘启不觉得他是个合格的父亲,如果可以,我倒不介意和他换一个。“不在身边”和“伤害”相比,温柔多了。
刚才窗外下了十几分钟的雪,是下雨的这一周里出现的另一种天气,现在下的还是雨。我坐在24度的房间里回忆这部电影值得被叙述的段落。慢慢觉得值得被推敲的部分好像从来就不是壮观的特效和惊险的瞬间,那些是属于观看时的内容,电影一落幕,这些也就消失了。像是那十几分钟的雪,它只能存活那十几分钟,现在,我硬要回忆它,一定不是它。
这或许也就是3D电影存在的价值,戴上眼镜,逃避这个世界两小时,摘下眼镜,继续生活。不必流连。像是出门遇到的对话,永远是三餐和工作,如果对话的主体成了旅行和书籍,然后第二天还能进行类似对话的话,我们就不会生来孤独了。
可即便是谈到旅行,我也很少听到有温度的画面。没有山谷海峡,无非机票酒店。

听说再过些时侯,
遥远的两极会有绚烂的极光
爱斯基摩人的冰屋里会有烤到刚好的鳕鱼
鱼群正向赤道洄游,
新西兰的森林木屋里猎人刚煨熟一盆土豆
斯里兰卡的玫瑰到了新的花季
但如果是现在出发,
你也许只能看到冰块和寒夜,
听着森林深处可怖的风声
那你还要不要出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