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工作中一同事接到保险业务员的电话,简单敷衍几句便挂了。于是小工作间里同事议论纷纷,分别说着自己对保险的看法,那个时候我心里挺心疼保险业务员的。
我爸是四川人,从四岁左右我们一家搬到了母亲的老家沈阳。转眼我在这里长大,工作,已经到了成家的年纪,免不了亲朋的唠叨。之前说心疼那个保险业务员,因为曾经我也做过。也就是在同龄人已经步入大学的年纪里,初中毕业的我偶然进入这一行。那个时候已经在网上得到对这一行浅显的了解,可是还是忍不住好奇心决定去试试深浅。也正是年轻气盛,我也干的还不错。里面是什么状况看的一清二楚,同样外面的那些“客户”是什么心理我也心知肚明。要说做保险这几年学会了什么,除去“会说”以外,最重要的便是“不说”了。
会说是销售人的基本功了,销售是个门槛低的职业,但是收入同能力成正比,这是他最吸引人的地方。不管你曾经做什么,性格多么内向,只要进来便会有带着,团队有话术教着,当客户在你面前时心里有几套话术准备着,说就好了,演就好了。
保险这又有不同,客户从来不会主动找到你,甚至在某些地方还会排斥你。就比如我现在的城市。就我自己收集资料发现,保险意识,以及对商业保险的接受力普遍南方高于北方,沿海高于内路。这一点从我爸身上就能看的出来。当初也正是我爸的支持我才有勇气去试试深浅。
说是门学问,所谓口乃心之门户,人的交流,表达皆从嘴出入,像是一扇门户,人要表达倾述的却是从心中来,然而心却不会凭空出现这东西,所以便要接纳,学习。这就是开嘴之前要先开心了。
我记得刚入销售行业时总有一个误区,仿佛你只要站在客户面前,照本宣科一样用话术去给对方讲解,对方便会像被拿住七寸的蛇一样任你拿捏,事实上总是那么多人对我所说的并不在意,自己觉得就像放了个屁,还是不带味的。
问题出在哪,原因是有很多的,一味用话术当做子弹去射击你的客户只能让人家敌视你,而且客户也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傻子,什么激发需求感,引导性成交等手段人家可能更熟。直到最后我们能用的武器只有一个,将心比心,自己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少不了思考。
以前看过乔吉拉德的书叫《如何成交每一单》,感触最深的不是那些技巧,而是乔的心态,他不吝啬的把自己对客户的情义说出来,事实上他也的确是情真意切了。所以“说”不是目的,如何表达情感才是。
当然,到了此时该是一定的高度了,便无需在累赘的去讲解什么产品。一个好的销售人员要懂得少说,这就相当于国画作品中的留白,泼墨几毫,寓意却全在画外,或是相互衬托印证。这一行业从来都是越老越吃香的,老一辈的只在办公室里解答新人的各种问题,然而所有的客户都是自己找来。在我看过所有销售课程里面的人都在讲技巧,无不像打鸡血了一样,反正是给你调动情绪了才会让你觉得花钱值得。然而我遇到的这个老师傅不这样,与客户谈在我看来也只是讲的比别人好,最后试着处成一次,如果不成就留下方式离开。反观新人要么说不清楚,要不太啰嗦要么不自在。一句话,点到为止。老人知道这个道理,好的产品不需要找客户,反而是客户找上门,好的产品就该有底气,有自己的态度,不买拉倒。其实作为新人来讲也该注意的就是言多必失以及画蛇添足,一个人面对可不止一个客户,正如一盘菜的咸淡一样,总会有人说咸有人说淡的时候。
自从离开那里以后,我就慢慢的改变学着少说话,源于发现自身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又映射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使它产生困扰。在我看来少说是很有用的处事哲学,当别人争论的时候别插嘴,要知道对错很难定义的,这就像江湖儿女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意味。当别人自责你的时候少说话,要么化为动力争取上进,要么用实力把脸打回去,到最后别人都会服你。别人嘲笑时候别说话,用傻笑回人家,人缘一定很好,再者能听进别人的建议,少走弯路。
说起少说,我便想起偶像曾国藩的故事,他有个外号叫曾三戒。当他30多岁在北京当翰林院学士的时候,有一天他爹过生日,曾国藩请了几个朋友到家,给老爹过生日,他有一个好朋友,叫郑小姗,郑小珊这个人医术特别高明,所以平常曾家有个什么病,经常是小珊来看。这天给他爸过生日,请了这帮朋友来,不知道说了些什么,曾国藩这个席间就和郑小珊吵起来。在这样的时候,这个氛围下,那个郑小珊非常生气,但是又不好发作,曾国藩自己呢,得意洋洋,喋喋不休,说的话也很难听,后来郑小珊拂袖而去。这个事后,他爹把他好好批评了一顿。说你看看你都这么大人了,还是一个大知识分子,你像不像话?后来没人多久,他爹也走了,回老家了,不在他这儿住了。所以后来曾国藩痛定思痛,日记里头就写这个事,这事我有三大过错,首先就是自以为是。第二点,嘴上没把门的,得意忘形。第三点就是, 明明说话得罪了人,但是当时不知道控制,不明白自己已经错到什么地步了,还在强辩,还跟人争论不休,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所以,当时就给自己提出了这个要求,戒多言。
当然现实中很少有人能像曾偶像那样自省自律,在现实生活中尤其讲究个性和能说会道,可是对于不断要求自己的人来讲,真就如那句话“言多必失”,得失在何处,少不了自我反省,最后还是要少说多做。
人活一辈子,处处是学问,外在的语言行动,内在的自我要求,少说多做才是王道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