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上午10时8分,重庆市万州区一辆公交车与一辆小轿车在万州区长江二桥相撞后,公交车坠入江中。事故发生几天来,沉入江底的十几条鲜活的生命日日牵挂着全国人民的心。
今天上午10点,与黑匣子一同浮出水面的事发真相终于曝光:
10月28日9时35分,乘客刘某在龙都广场四季花城站上车,其目的地为壹号家居馆站。由于道路维修改道,22路公交车不再行经壹号家居馆站。当车行至南滨公园站时,驾驶员冉某提醒到壹号家居馆的乘客在此站下车,刘某未下车。当车继续行驶途中,刘某发现车辆已过自己的目的地站,要求下车,但该处无公交车站,驾驶员冉某未停车。10时3分32秒,刘某从座位起身走到正在驾驶的冉某右后侧,靠在冉某旁边的扶手立柱上指责冉某,冉某多次转头与刘某解释、争吵,双方争执逐步升级,并相互有攻击性语言。10时8分49秒,当车行驶至万州长江二桥距南桥头348米处时,刘某右手持手机击向冉某头部右侧,10时8分50秒,冉某右手放开方向盘还击,侧身挥拳击中刘某颈部。随后,刘某再次用手机击打冉某肩部,冉某用右手格挡并抓住刘某右上臂。10时8分51秒,冉某收回右手并用右手往左侧急打方向(车辆时速为51公里),导致车辆失控向左偏离越过中心实线,与对向正常行驶的红色小轿车(车辆时速为58公里)相撞后,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
十五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逝,教训极其惨痛。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观点,使老i感到震惊的是,这样的事件并不属个案。☟☟☟
原来这个世界任性的人那么多!
老i其实很认同一位网友的观点,报道中所谓的“垃圾人”真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你可能会在早上上班挤地铁、坐公交的时候碰到,可能会在看演出时碰到,可能会在出门旅游的时候碰到……我们平常对这些不守规矩的选择了漠视、容忍,只有当生命安全收到威胁时,才开始反思,其实良好的秩序的建立,需要你我共同的努力,最最重要的是,应该教给孩子。
良好的社会秩序是孩子健康成长,未来安全生活的必要条件。
真正的素质教育,
并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习吹拉弹唱
著名主持人王芳,在她《最好的方法给孩子》一书中,谈到她采访小提琴大师盛中国先生时,盛先生讲的一件小事:在国外,每次去完洗手间他都会把周围擦得干干净净,因为他希望离开洗手间后,人家能竖大拇指说:“中国人,不错!”包括在机场,用完的行李车放回原位,这事十个有八个人不会主动做,但是盛先生会做。我和朋友出行也会做好,而且会提醒同胞,把车子放回原位。当然,我们的力量很微弱,可是我却期待通过自己能够影响一批人,同时也期待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力度管理不文明行为,这真的是大事。
家长是要给孩子做榜样的,如果一个家长经常随地吐痰,乱扔杂物,闯红灯,孩子从小看到的都是这样的景象,我们怎能期待孩子是文明的?
令人汗颜的是
孩子比成人更能遵守秩序
育儿专家周令瑜老师曾讲过一位香港妈妈关于秩序的故事。
这位香港妈妈老家是江西的,十几年前嫁到香港。有一次带着孩子回内地姨妈家做客,一次上街购物,大街上偶尔可以看到乱扔的垃圾。大人也就边走边吃东西,包装袋随手扔在地上。而在香港到处干干净净的,她不会乱扔,在这里她也就“入乡随俗”了。等大人购完物,准备带孩子好好玩一下,一拉孩子的手,发现他的手里攥着什么东西,扒开一看,竟然是一个揉成一团的塑料包装袋!她惊呆了,要知道,从她们吃东西到发现这个包装袋,已经3个小时了!也就是说,孩子攥着这个垃圾袋已经足足3个小时!她问孩子怎么还抓着啊?孩子的回答让几个大人汗颜,他说他没有找到垃圾桶,不可以乱扔。
这个妈妈的话也让周令瑜老师回味了很久,社会环境和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这个5岁的孩子在一个文明的、不乱扔垃圾的环境中长大,“不乱扔垃圾”的秩序已经深入他的内心,所以就算他来到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他仍然遵守心中的秩序,攥着垃圾不乱扔。反之,这位妈妈在一个“可以乱扔垃圾”的环境中长大,“可以乱扔垃圾”的秩序已经根植于她的内心,虽然她在干干净净的香港忍住不乱扔,但是一回到乱扔的环境就“原形毕露”。幼年形成的习惯会影响终生,这可以解释这位妈妈和孩子的反差。
家庭中特立独行的娇宝贝
怎样跟社会生活接轨
下面这个场景可能大家在自己家中,或是公共场所都会遇到:
几个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戏,这时突然有另外一个小朋友想要参与进来,新参与进来的这个小朋友很有想法,想让他来主导游戏。但其他小朋友不同意,想继续原来的游戏。这个时候如果有大人打圆场说:“大家想把这个游戏玩完,一会儿再玩你的游戏。”这个小朋友就有可能通过一顿大哭来招呼你。
在家里,孩子通过哭闹往往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家人会因为疼爱而妥协。但是,如果是和小朋友们玩,哭闹就是无效的策略。如果他将来走上社会,也是通过哭闹、生气、要挟来达到目的,多数人都不会买账。在人际交往中,平和的沟通更容易被接受。
如果孩子一哭闹我们就妥协,我们就是在鼓励孩子运用哭闹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这不但意味着他要哭无数次,还将给他未来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挫败。既然我们真的爱孩子,就不要用爱的名义设置障碍。而是将规则意识,带入到孩子的游戏中,让他慢慢意识到,做任何事情都是规则的,并不是刻意任性而为。
抓住孩子的关键期
培养孩子的规则感和好习惯
1.树立父母的权威,温和而坚定地告诉孩子,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
哈佛大学“哈佛学前项目”总负责人,“父母教育中心”前主管,伯顿·L·怀特在他的研究中得出结论,孩子被宠坏通常发生在2岁以前。2岁的孩子已经会通过违拗症、显示自己的权力以及对父母进行试探。最好的养育方法要求父母要始终充满爱心,但要态度坚定。用一句话来表达这种方法:“只有当孩子明确地知道家里是父母说了算,而不是孩子说了算时,事情才能向着最好的方向发展。”
2. 尊重孩子的自由,倾听孩子的诉求。
6岁~10岁儿童的社会规范的敏感期,是自由与秩序构建的关键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自由。对他们来说,自由就是他可以按自己的愿望活动,而要自由受限制构建秩序,表现的比较执拗。执拗无所谓对错,家长要分析原因。如果是合理诉求,应以鼓励方式予以强化和满足;如果是不合理要求,不能直接拒绝,要与他摆故事、讲道理。不要以为你讲的道理孩子听不懂,其实影响孩子是否执拗的关键是你的态度,倾听他的诉求本身,对他而言就是一种满足。
3. 注重孩子道德行为的教育,让孩子努力做到言行一致。
四年级孩子处在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品德发展处在重要的转折时期,一般来讲四年级儿童已经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可以通过一定的道德原则分析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开始具有一定的意志力控制自己的冲动,并懂得基于一定的道德原则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往往言行不一致。这个时期品德教育的关键是道德认知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尤其要注重孩子道德行为的教育,让孩子努力做到言行一致。好的规则意识与习惯离不开坚持。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有句名言“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当然这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家长的亲身示范,言传身教,毕竟父母是孩子行为习惯最好的老师。
关于“i妈妈”:
“i妈妈”,一群家有小魔头的职场辣妈组成,不只是专业的妈妈,还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育儿师、服装搭配师、亲密关系辅导师、职业规划师……
如果你在个人成长的任何一个方面想要得到支持和帮助,如果你和我们一样想要成就更好的自己,欢迎你来这里,来“i妈妈”。
i妈妈,爱自己。
更多精彩原创内容,敬请移步关注微信公众号“i妈妈”,本号长期大量征集优质原创稿件,稿费优厚,可私信联系,投稿邮箱:imamatougao@163.co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