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志中老师的《体验式教育实践》让我不深深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本来昨天晚上打开CCtalk,课程已经进入了尾声,但我却越听越有滋味。恨不得今天上午又重新回放了一遍,听了之后,更是欲罢不能。所以,又有了下午的二次回放,一边听一边记笔记,时而暂停,时而回味,时而继续……
什么样的人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其实,做教师的我们都知道:我们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生存,不断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人。用韦志中老师的话来讲共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包括:(一)对自己有满意感。(二)热情,对任何事情都抱有积极情感,有好奇心,想要做好的热情。(三)投入,对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百分之二百的用情。
有了这些积极的情绪,你就会快乐,就会像吴虹校长一样“有油”,不管到哪里都可以散发出太阳的光芒,照亮大家;为了照亮大家,你就会再给自己加油,你的光彩就会更加熠人。
反之,就像香港做的调查问卷一样,百分之四十的中学生觉得没有自己,爸妈生活的会更幸福,这就是说他们自我价值观非常的低,对生活没有热情,没有认同感,没有骄傲感。所以,积极情绪对提高人的身体和心理免疫力是很重要的。
二、积极品质
积极品质包括自信、乐观、坚强、相信、勇敢、真诚,再往深处说就是有金字招牌的人。
这些词语在我们来说很常见,但实际上作为教师的我们,摸着自己的心想一想,我们自身具备几个呢?若是具备了这些积极品质中的两个到三个,那现在的我们还是这个样子吗?所以因为难以企及,所以因为感同身受,所以觉得拥有这些积极的品质相当难。那我们培养的孩子呢?若具备其中的两个到三个,那么现如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就不会那么多。
所有的这些,用韦老师的话来讲,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如今对孩子们的体验教育做的太少。只有让孩子拥有金子招牌,他才能够敢于和别人不同,敢于和这个社会相融。
三、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则属于深层次的问题,它包括我们个人有思考的能力,有逻辑分析的能力,有创新的能力。一旦具备了这些能力,在社会上行走,就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人是超级无敌的。
不说我们希望我们所教的学生具有这些能力,说的再离我们个人的利益近一些,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这样的品质。
孩子成长中会遇到那些心理问题?
一、发展性问题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所遇到的各种困扰和问题。你们在第二逆反期,就会自我膨胀。就经常说我要干什么,我去干什么,我不想干什么,于是就经常的烦恼。但实际上只要过了这一个阶段就都不存在了。
就关门的问题,其实在我自己身上就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应该是孩子在七八岁的时候,我们说了她不想听的话,她就使劲的甩门,关上。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大声喝斥,要求她把门打开。但越是这样,她越不开门,那我就越来越生气,最后发展到自己的面目狰狞,然后把门狠狠地踹开,那么解决问题了吗?显然没有。但是过了那一个阶段,孩子基本上就没有那种情况了。
类似于这样的问题,韦老师教我们陪伴就好,孩子解决不了,我们陪着一起解决就好。做好孩子最坚强的后盾,告诉孩子:我们永远都在家等你,支持你!
二、突然性问题
突发性的情况:例如父母离婚了,再如老师说了某句接受不了的话,再比如说突然转学了,不适应新的学校状况。这时孩子们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就是面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出了问题。
这里说到了罗森塔尔效应,被关注的孩子更优秀,所以积极的行为对人相当重要。那么这些事情呢,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一起去化解。敞开心扉,孩子们相信我们,相信我们可以一起帮她,一起帮她解决问题。
三、神经病问题
孩子在中考前夕,作为家长的我焦虑,看着人家那些比她还优秀的孩子,周末还要去上辅导班,我坐不住了。可是,任凭我怎么苦口婆心,她就是坚持不去,最后依然不了了之。这就是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自信,没事给孩子找来的事。
其实我们的家长很多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因为我们自身的问题,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焦虑,看到孩子有点什么缺点,给孩子贴标签,贴完标签之后更加焦虑。再严重一点就是一遇到孩子的问题,就不镇定了,就没事找事。
这样的家长看起来有些神经质,实际上是自身人格的不健全,给孩子带来不健康的影响。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你是要常常反思自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给了孩子哪些正向的引导?有没有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先狰狞起来,还冠之以都是为你好。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社会适应不良?没有适应社会的能力
面对困难不会积极解决,总想逃避。越逃避,越不适应这个社会,最终就成为了问题青年。还记得韦老师讲到的那个大学生因为老师要交照片,而和老师起争执,最后退学的大学生。高中时期优秀,爱表现,就因为老师的一句:“给别人留点机会好不好?”当然也不全是这句话,更重要的是他本身就是一个自大的人。可见,教师的语言,对孩子触动是很大的,所以我们以正面管教为主。
不适应社会的情况包括两种:一是我很好,你们不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大。二是你们都很好,我不好,这就是自卑。
我不知道这些问题,大家身上存在不存在。我就属于明显的自卑症,虽然还不至于成为抑郁症,但经常处于对自己不断否定中,没有对自己满意的时候,所以经常很痛苦。虽然大的方向能够融入社会,其实内心的挣扎只有自己知道。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我们,正视自己身上的问题,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引领阳光,向上。
问题的根本之所在,缺乏体验式教育实践。
韦老师的例子举得很好: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求孩子左脚踩着油门,右脚踩着刹车,保持在150迈的车速,那结果呢?只能是车飞了,人亡了。
韦老师上杨树上砍掉树枝的例子:妈妈让他上树上把树枝给砍掉,他最后就能发现,因为他砍掉了那些树枝,杨树长成了参天大树。路过的那对母子,母:为什么要把树枝砍掉呀?子:这样就是为了长成参天大树。这位母亲的启发式教学,要说用的也很不错,但比起为老师的母亲,确实技略一筹。
我们平常告诉他只是让他记住,过一段时间就忘了。很多时候的教育,都应该蕴含在体验之中。例如孩子尝过了苹果的味道,就不用你告诉他是甜的,因为自己品尝过的记忆犹新。面对坑坑洼洼的路,他只有自己摔倒了,才知道路不好走。
带孩子体验吧!参与了,感受了,成功了有骄傲感。反之,失败了,经历让他总结教训,记忆深刻,才不会走更多的弯路。其实问过很多成功的人士,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今天的成就,因为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跌倒,反思,爬起。
总之,人的认知过程:知道――体验到――悟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