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微博管理员”发出一则社区公告,提出全面清查同性恋题材的内容。在公告发布的短时间内,“我是同性恋”的话题随即讨论次数破亿。舆论哗然之际,4月16日微博再次发声,表示感谢网友讨论和建议,不再针对同性恋。事件的结局到此,声音仍在继续。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认定“性倾向不止一种,同性恋不是精神疾病”,2001年,中国精神科学会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分类中删去。正视同性恋,保障其权益,应该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态度。但如今,同性恋相关内容竟在中国最具人气的微博平台被封杀,“惹恼”的已不止是这一类群体。就最近举行的“南马”,也因这一微博事件被赋予了特别的色彩,一支“彩虹”队伍在人群中格外惹眼,他们在高调地表达,爱情不分性别,爱情本就平等。
有人说,“同性恋文化泛滥”就是微博这样的主流媒体对相关内容的宣传太过“放肆”造成的。这样的文化因为在微博上有庞大的需求群体,所以通过“卖腐”手段谋取关注度来获得利益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有人为了追求所谓个性,所谓酷与特殊,去假装同性恋的身份,喊出“同性才是真爱”的口号,惹嫌的同时,无疑是给真正的群体抹了黑。当腐文化成为年轻一代谈论的焦点和娱乐所需,时值青春期,性价值观尚未健全的孩子也将渐渐被荼毒,走向一些人口中“不孝”、“不伦”的地步,他们争取爱的权利甚至被认为是执迷不悟,有违自古以来的阴阳相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实际的情况是,同性恋本身有着深厚的生物医学基础,他们的性取向是由基因决定,无法通过后天改变的。这一点早已被当今绝大多数科学家、医学专家、心理学家认同。性取向根本不是一道选择题,也是本人无法控制的情感所向。不置可否,文化熏陶这一环境因素确实会通过网络对青少年的爱情观产生一些影响,但这根本不足以就此改变他们的性向,使他们成为同性恋,或者更广范围的“LGBT”人群。
微博的清查、封杀显然是一种全盘否定。当一种文化出现了乱象,该做的绝非如此。同样做为主流媒体,大可以换一种引导的方式,带领文化往积极的方向发展,如科普同性知识、鼓励包容消除歧视等。排除因文化泛滥而心生的厌恶,微博该教给大家的更多是对此包容与平常心。如果只是清查,微博虽能抹去同性的相关字眼,同性恋群体却切切实实存在,并且没有理由遮遮掩掩地过活,他们甚至是受害者,被作为娱乐元素,被开了一个又一个过分的玩笑,最后被冠以“异类”的骂名。
文化本就是一个复杂体,当乱象出现时,它不该直接被针对。同性恋从衍生至今,多多少少受着压抑,微博也是久积而喷发,究其根本,社会的态度,才是始终的风向。
文:苏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