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提高效率,并将他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分配规则。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的方向区分为地区、国家层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收入与产出、货币波动、物价、就业、国际贸易等宏观经济学与研究个体或个人与其他个体间的决策问题的微观经济学。
- 宏观层面常以国家为研究对象,颁布的货币政策、促进/抑制贸易的政令、银行利率的调整等具体行为对国家经济指标的影响;
- 微观层面以个体与其他个体间的决策,相互博弈后的理性人最优解。
小结:经济学是一个范畴弹性非常大的词,搞经济的可以去研究米国和苏大哥解体过程中所有经济行为和政治博弈过程。也可以小到你我去菜市场买菜用的是现金还是支付宝。如我这样平庸的凡人,还是以办公室楼下的咖啡来开始我们的研究吧…
我们知道: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可能不同,但本质一直在围绕:
- 提高生产效率;
- 分配规则。
研究分配规则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激励,追求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Token经济学里为了保证账本的可信,需要一定阈值以上的节点参与,如何激励节点,才可以保证系统的健康有序的发展,这是token经济学里的关键问题。
通证经济
通证
在之前爬去考CPA的时候,通证指的是流通的证券,亦称可转让证券。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通证经济"就变成了“区块链技术”引发的热词。我来先缕缕:
Token是网络技术里的一个专用词“令牌”;
Token的作用:在网络里把“我”和其他人区别开。
为什么要区分呢?
比如我现在登录某宝,查看一下我昨天买的屠龙刀发货了没。那这个时间,“某宝”怎么知道“我”是“我”,让我登录后看到的所有信息都只是我这个账号执行过的记录,而不会把买了“屠虎刀”的张三的订单信息发给我呢?
重要的“token”闪亮登场了。想象一下,现在某宝就是一个小岛,我进入岛里面闲逛「浏览」随意,但只要我想发生具体行为:比如拿起商品加入购物车、下单、填地址…
某宝就会弹出一个要我注册/登录的界面,这个过程就是要给我发一个和“我”唯一绑定的“token”;
注册+登录成功后,我现在就是一个拿着“token令牌”的人了。要和岛上的居民交易,我们需要拿各自的token对比一下,通俗来说,我们在对暗号。双方确认了各自的身份后,交易继续,且和“我”发生的一切行为都在“令牌”的区分下,记录在我们各自的历史里。
啰嗦一句,token是每个小岛专属的。比如刚才我通过注册/登录某宝小岛,拿到了它发我的“某宝token”;这个时候,在某多的岛上,有个朋友喊我去逛逛,等我到了某多的地盘里想和朋友愉快的玩耍。
假如这时我拿出某宝的token……额……基本就和我们跑去瑞幸点一杯星冰乐没差了。
Token Economic:通证经济。Token被翻译为“通证”,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样听起来更专业?
既然撞名了,那么我们也一道研究一下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吧。
流通证券
证券是多种经济权益凭证的统称,也指专门的种类产品,是用来证明券票持有人享有的某种特定权益的法律凭证。
狭义上的证券主要指的是证券市场中的证券产品,其中包括:
- 产权市场产品如股票;
- 债权市场产品如债券;
- 衍生市场产品如股票期货、期权、利率期货等。
流通证券亦称“可转让证券”,可以经过转让而自由流通的证券。按法律规定具有流通性能的证券,它所代表的权利,可经证券的背书或交付而自由转让,受让人对证券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Token Economic 通证经济
因为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解决数据的可信任问题,每个节点凭借自己拥有的token可以对于自己在分布式账本中记录的产权拥有唯一的权利,不可被篡改,不可磨灭。
那么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底层搭建的应用系统,可以理想的认为,token是我们拥有的数据权益的凭证;因为系统没有中心,不存在可以随意修改我们记录的强势平台主;也不存在黑进系统随意修改自己token权益的高手。
假如Block Chain的生态设计的足够聪明,系统完全可以脱离发起者,持续而公正的长期记录每一笔产权的变动。那么token真实完全可信的记录对于参与当事人来说,是可以直接进行交易,无须再借助第三方机构。
这有什么意义?这里面可以释放的市场红利是非常可怕的。
举例,我国资本交易市场中,能入场的企业屈指可数,
只有IPO的企业可以发行股票,有资格用企业的股权向公众募资;
只有符合发行债券资格的企业可以公开发行债券,也就是债券融资。
假如现在,你的公司发展速度赶上发射火箭了;要维持高速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但公司目前肯定还不到IPO的最佳时机;
而你隔壁公司就是个富贵哥,你们两眼神一对就默契的拍板,单纯的“债务”关系就好。
那这时候,请问有什么是富贵哥认可的,而你又可以给到的“凭证”。
摊手,没错,就是通证。通证的重点:一个是可信任的产权确权证明;另一个就是可流通。
“可流通”这个属性在金融世界里面可就老神奇了,任何金融工具和流通挂钩,立刻变身。
比如你隔壁富贵哥在拥有你抵押的通证,万一时间到了,你无法还本付息,那么小哥可以去出售,可以去质押,可以找银行做资产包证券化…
以上这些都是老套路,但是设想一下,现在你的公司产权是以通证的形式在市场里无障碍的可流通交易,我们的富贵哥还需要等到你还不起他利息的时候才发现公司的经营情况么?(想象一下公司在一个7*24小时的股市里)
在通证经济学背景下,由于交易成本中信任成本被区块链技术大幅降低,交易所、证券监管部门、银监会等已经越来越没有必要存在,外部性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股份制公司、企业、交易所、基金……本质是为了抵消信任成本而发展起来的。
《企业的性质》书中从契约的角度来理解交易行为:如果契约越是不完全,企业就越可能替代市场,反之,契约越完全,企业就越没有存在的价值。
完全契约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一种契约:委托人和代理人能够预见到未来所有的或然状况,并制定最优的风险分担和收入转移机制来实现约束条件下的次优效率。“企业的本质是对市场的替代”。
因为个人与个人的交易,失信而导致的风险成本偏低,管理成本偏高,因此引入了企业的概念,是由一群人为了参与经济活动而形成的组织,在企业内部也存在大量的分工协助,其实也是一种交易的缩影。
东莞的某电镀零件公司,销售小王电话一响,老客户新预订一批零件;小王速度将公司库存里的同批号零件调取出来,按照公司内部发货流程一通操作,客户预订的零件按照要求的型号和数量,已经开始装车准备给客户发货啦。
这是一个普通制造企业里每天都可能在发生的日常,那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假如销售的小王和生产车间不在一个公司系统里。从小王接到客户的需求开始,小王接下来需要和生产车间,开始询价、谈合同、签约盖章、打定金等流程走下来,车间才会按照合同上的要求发出这批零件。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交易信用成本。在真实经济环境中,骗子无处不在。甚至有可能因为我们的合作规则不够严谨,而让我们的对手方钻了漏洞而变成了“骗子”;做过生意都知道,一旦成交了一笔是由骗子给我们带来的“交易”,很可能意味着,血本无归。
而企业其实是通过自建一个系统来解决每个环节间的信用成本问题,由企业自身的规则设计让成为骗子变成不可能和没有价值。所以在同一个企业内部,我们基本可以认定同事间是不存在商业欺诈的。
在具体的环节中,每个人只需要按照设定好的流程和制度去完成自己所需提供的服务,自然有其他同事去完成后续的工作,并最终成功交付。
因为企业内部自建系统,是解决交易环节信用成本问题公认好用的方式,企业在价值链上的纵向兼并也就很有价值了。为了减少成本,企业天然就有顺着价值链在产业上下游兼并的功力。
比如,生产钢板的往上想兼并个铁矿公司;往下想整合个生产汽车的企业……兼并的上下游越多,成本效率就越高,竞争优势越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规模化的过程。
钢板厂的扩张之路
本篇小结:
金融市场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产权交易,为了解决交易信用成本问题,我们的金融系统里有大量的第三方角色存在。交易所、基金监管机构依然无法完全保障最终交易双方的权益,同时形成了吸附在交易链条上寄生关系。
区块链技术引发的通证经济浪潮,将通过把金融资产的产权证明重塑,用无须证明的分布式账本记录资产的所有权,可以从金融市场运作的底层基础对整个金融行业进行改革。
这场改革会影响大量第三方监管部门的利益蛋糕,所以我们不知道中间的博弈过程会如何反复,对于市场中的交易双方来说,取消第三方角色的介入,可以减少黑幕、不必要的利益纠葛、降低进入市场的门槛…
在可以变得更好面前,我们需要再多一些耐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