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周一考科三失败了,两次死在“直线行驶”上。考后的半天时间,心情肯定很不爽,在之前练车教练说可以,模拟没问题,但考试把前面所有的自信和畅想一扫而光。
后来一想,这样的经历也是很重要的,虽然补考是一件费时费钱的事情,但这个经历让自己对挫折有了新的一次体验。
从14年离开深圳后,由于工作领域和氛围的缘故,真正体验挫败的机会几乎没有,没有领导的批评,没有同事的压力,也没有太多机会做横向对比,所以一直感觉挺不错的,这样其实会造成一种错觉。
有了这次失败,联想到“挫折教育”的价值,“挫折教育”不是“打击教育”,是锤炼不是摧毁。在自然状态下的失败,自身会体会沮丧、难过、郁闷的情绪,同时也会尝试分析原因,调整心态,准备下一次的挑战。他是比较相信“反脆弱”的阐述,人需要适当的失败、压力激发潜在的动机、斗志,这样会形成一个精神免疫系统,做一个打不死的小强。
这次考试失败,郁闷了一个下午,晚上也没有怎么做事,睡觉也还在想这事儿,但第二天就慢慢转变了,也分析了原因,最大的还是开车习惯和熟练程度不够嘛,下次再多练练就好,意识到失败也是有价值的,这样的“自我安慰”还是挺有效的呢。
Ps:前段时间停更了一段时间,虽然很忙,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协调好时间,对每日这种输出的苛求不大,相对随意。内容是有的,但他的习惯是先有语言转译的文字,再编辑发表,编辑的过程挺麻烦的。后面继续跟进“网络素养”系列性文章~
“3,2,1,停!”你最近一段时间,最近一两年有过大的挫败感吗?你是如何度过的~
注:
1)为什么在文章里经常会看到“3,2,1,停!”的字眼?原因:提醒你在看他的内容,要想你自己的事情,那是一个启动你思考的信号,可以点击此处查看具体分析。
2)为什么文中会频繁出现“他”,这个“他”即作者自己,用“他”是为了尽量较少自我陈述,站在第三人称的视角写文字,以此提醒自己尽可能客观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