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总是反反复复地提起过去某段不愉快的经历,或者就同一件事情反复抱怨、发牢骚。
——可能是某次被人欺骗;
——可能是曾被人算计;
——可能是和某人闹得不愉快的经历。
虽然这件事情反反复复已经说过了很多次,但是每次内容基本都一样,就像祥林嫂一样,控制不住地继续说着。
其实很多时候,自己是能够意识到这样抱怨是不对的,也会让身边的人听得很烦躁,可依然忍不住这样。时间一长,难免会让自己产生自我怀疑:我为什么老爱抱怨?难道我是一个浑身负能量的人吗?
事实未必是这样的。
人们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并不是负面情绪太多了,而是没有好好地与情绪待在一起。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可能是领导、客户或者是孩子等等,我们可能也会委婉地辩驳几句,看似在发泄情绪,其实却并没有专心地发泄。尽管所说的内容,充斥着生气的情绪,但在体验上却没有好好地感受生气,也没有彻底地把情绪释放出来。这就好像倒垃圾,刚倒了一部分垃圾,可突然发现,自己的情绪垃圾很难看,甚至发出臭味,这让我们感到羞耻或者畏惧。于是把垃圾捡起来,重新塞回去,同时说:“算了,不倒了”。就这样,倒一点,又捡起来塞回去一点,再倒一点,又塞回去......折腾了大半天,垃圾都还在,还把自己给累坏了。
实际上,每一件我们过不去的事情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核心情绪。如果没能好好地去看到它,那么人就会不断地重复着诉说,发着牢骚,怨个不停。当人忽视了核心情绪,再多的宣泄也无用,只能起到隔靴搔痒的效果。
我们的生活里到处充斥着对情绪的评判。这会使得原本真实产生的情绪,无法被人们承认、正视。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生气是在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为了这种人难过,根本不值得!”
“因为这点小事不开心,多蠢呀!”
很多人会用这样的话来给自己进行“情绪管理”,看起来貌似有道理。我也经常这样做。然而,这本质上是在对自己的真实情绪进行评判、否认、攻击。说完这些话,情绪并不会凭空消失,只会压抑、隐藏起来。这个时候我们要如何做呢?我们应该接纳它、承认它,然后找个合适的方式去发泄、排解。比如跑步,跑得自己上气不接下气,大口喘息,借着呼吸将身体中的负能量排出体外。当然,每个人的发泄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即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