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0课。《绿》是一首抒情小诗。全诗一共5节,第1节,写到处是绿色;第2节,写了绿色的丰富;第3节,写出了诗人的独特感受;第4节,写绿色聚集的形态;第5节,写绿色在风中的律动。这首诗运用静态、动态相结合的手法,用丰富的想象写尽绿色,写出了绿的生机和活力,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和美好世界的热爱。
在教学时,第一课时主要进行多层次的朗读,在朗读中尝试背诵。第二课时,主要交流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第一课时主要设计了以下环节:
环节一:直接导入
1.板书课题
2.用“绿”组词。
3.认识作者。
环节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初步交流感受。
2.逐小节指名读,随机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逐小节展示读,教师指导。
5.尝试背诵。
6.男女生朗读,齐读。
环节三:指导书写。
1.指导“瓶”字书写。
2.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围绕着“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你从哪里感受到作者独特的感受?”这一主问题展开。在学生交流中,相机指导。
第一小节: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省略号的作用?你觉得哪里是绿的?
第二小节:绿的颜色真丰富,你还指导哪些绿色?
第三小节:风雨等没有颜色,为什么作者觉得是绿色的?在你看来,还有什么是绿色的?
第四小节:你觉得哪些词语很特别?哪些绿是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的?
第五小节:“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在交流后,再进行整首诗朗读,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一课时进行比较顺畅,课堂上学生活跃,朗读积极性高。但是课堂上没有恰当处理好朗读时间,由于前三小节读的次数较多,导致四五小节读的时间缩短,齐读的多,个人展示读少。第二课时,学生依然活跃,学生交流比较多,课堂节奏失当,导致课上体会作者情感比较仓促。
反思整个课堂环节,两个课时都缺少了课堂总结环节。同时课堂过于活跃,学生静下来的时间少,总感觉课堂热热闹闹,实效性反倒降低。如何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基础上,能够静下来思考,是我需要思索的一个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