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帝国系列之《苍穹一粟》,Pebble in the sky.
开篇以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诗人罗伯特・勃朗宁一句非常富有浪漫气息的现代诗作为开端:
与我共同老去!
良辰美景可期,
生命的终点,何尝不是源头的目的……
喜读书,爱分享!主人公是一位居住在芝加哥的六十二岁的退休裁缝,在一个美丽的黄昏外出散步,路旁核能研究所的一个实验引起了时光滑移,从而无辜地穿越到了数万年之后的地球世界。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这位年逾六十的老者首先要面对不仅是陌生的环境,无法沟通的语言,最大的难关在于‘六十大限’。
此时,地球不再郁郁葱葱,不再有四季递嬗、不再丰饶富裕,是个到处充满了放射性土壤,粮食只够养活两千万人口的贫瘠而压抑的世界。
此时,人类早已在机器人的帮助下走向银河,发展了上亿个住人行星,而作为人类发源地的地球却成了一个被惨遭遗忘的角落。
作为一个‘迷失在时光’里的流浪者,老裁缝被当做白痴送到了一个研究所,莫名其妙地接受了科学家‘突触放大器’的改造实验。与此同时,一个出身于天狼星区的银河帝国公民,一个地位优越的考古学博士来到地球进行考古,他在学术上坚信人类起源于地球,想要通过考古发现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毫无关联的两人因同时出现而被卷入了一个巨大到足以毁灭整个银河系的阴谋之中……
此书出版于科幻小说的黄金时期,出自科幻三巨头之一的艾萨克·阿西莫夫之手,写于一九四九年,二战后的第四个年头,写作和成书背景不言而喻。
作者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取得了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方面深厚而广博的知识,这让他在科幻的世界如鱼得水,在遵循逻辑的前提下将想象发挥到了极致。
在银河帝国系列中,《苍穹一粟》的故事发生年代最晚,编号为十五,但从写作时间上却是最早的一部。其中可以改变人类大脑神经细胞间隔的‘突触放大器’、作用于神经的武器‘神经鞭’、可以将人在瞬间轰成‘原子’的手銃的出现,都为以后的科幻世界奠定了创作基础。
作者写作风格诙谐幽默,人物刻画无论是在外貌上还是心理活动上都富有生气而显得活泼讨喜,总能用最诙谐的笔触将人隐藏在心灵深处或明或暗的活动发掘出来,让人忍俊不禁、会心一笑。
碎片式的场景将悬疑感拉得极满,看似毫无关联的场景却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天衣无缝般拼接起来,形成一副完整而优美的图画,不翻到最后一页谁也无法猜测到结局。
在被文字和故事覆盖的深处,他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我们皆是人类,能否摒弃仇恨,相互帮助,消除贫穷,一同走向和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