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十月怀胎孕育了幼小的生命。曾经,我们和孩子不分彼此、亲密无间,可在孩子渐渐长大的日子里,我们却常觉得和孩子渐渐疏远。我们的孩子不再是一本时刻对我们展开的绘本,而成了一部上了锁的故事。
我想,也许是在孩子渐渐长大的日子里,他们的表达和倾述,没有得到充分的回应,所以他们选择了不再表述。
孩子的每一次表达,每一次倾述,我们的反馈,都很重要。
当孩子跟你表达情绪时,以下三种反应,其实都是在将孩子推开。
一、否认情绪
你烧了放胡椒的菜,孩子吃了告诉你好辣,一点不好吃,你立马打断孩子,说,哪里不好吃了,一点不辣,多香啊;
孩子喝了一口你带的保温杯中的水,告诉你好烫,不要喝,你直接说,怎么可能,都带出来这么久了,我感觉一点也不烫;
孩子看着滑滑梯,踌躇不前,告诉你好高,好害怕,你非常不解,告诉孩子,不怕不怕,所有人都喜欢滑滑梯,有什么可怕的。
这些都是在否认孩子的情绪。
未来有一天,万一孩子遇见了真正糟糕的事情,比如学钢琴的时候,老师把手放在了他的腿上,孩子可能也会选择沉默。
因为在孩子眼里,这和吃了不喜欢的食物,喝了烫的水,被迫面对自己的恐惧一样,都是不舒服的感觉。
孩子体验过太多次被否认了,在孩子眼里,说出自己的不舒服,并得不到接纳和认同,更得不到你的帮助,那为什么还要说呢?
当孩子说菜好辣,不好吃的时候,请记住,孩子的味蕾比我们敏感,他并不是在挑战你的厨艺;
当孩子说水好烫,不要喝的时候,请记住,孩子的肌肤比我们娇嫩,他并不是在指责你的照顾不周;
当孩子说滑滑梯好高,很可怕的时候,请记住,孩子那么小,他眼中的滑滑梯真的高得可怕,他并不是在无病呻吟、刻意矫情。
不要用“我觉得”去替代孩子的感觉,要允许孩子表达和你不一样的感受。
接纳真实并不容易,尤其是当孩子表达了负面感受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将之视为对我们的挑衅。
请记住,孩子并不是在挑战你,他只是希望被你看见,他只是因为信任你,才不加修饰地对你表达自己。
孩子对你的信任生而有之,却可能会因为打压和反驳而日渐消磨,请尊重孩子真实的感受,这也是在保护孩子对你的依赖和信任。
二、压抑情绪
我们常常这样对待自己,当我们自己陷于强烈的感受时,我们常会想推开那些感觉并说:“嘘,安静!”
当我们的孩子陷于情绪时,我们也会告诉孩子“别大惊小怪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压抑情绪和否认情绪一样,都是无法充分接纳孩子情绪的表现,都是在告诉孩子他的感受不重要。你推开孩子的情绪时,也推开了孩子。
孩子的一次次表达都得不到接纳,孩子以后可能就不会再与你分享感受了。而且,感受被压抑时并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躲起来继续恶化,未来再冒出来制造麻烦。想想看,什么时候你需要喊得最大声?就是你的声音不被听到的时候。
当孩子的情绪表达不被听到的时候,孩子自然只能撒泼打滚、大声哭闹,或者制造麻烦来争取你的注意力了。
孩子的情绪,是需要被倾听的。
尤其是当孩子还不能很好表述自己的感受时,如果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情绪,并帮助他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就更容易得到安抚。并且,下一次孩子面对类似的情绪时,也更可能用语言进行表达,而不是采用你所不能理解的“坏行为”来表达情绪。
三、转移注意力
这是我们经常使用,而且常常被认为非常有效的一招。
可是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今天和先生吵了一架,正生气呢,先生突然对你说,看,有只蝴蝶飞过去了。
你会怎么想?
会因为这蹩脚的转移注意力技巧而瞬间消气,破涕为笑,然后不再纠结当下的问题快快乐乐牵着先生去追蝴蝶?
还是会觉得先生完全没有把你生气这件事当回事,顾左右而言他,试图推卸责任、逃避问题,从而让你气上加气呢?
我想,大概率是后者吧。
推己及人,我们大概就能理解一些孩子被强行转移注意力时的感受了。
如果你不喜欢这样被对待,就不要这样对待孩子。不然很有可能有一天,你正拿着孩子错了一大堆的习题册数落孩子的时候,孩子会突然让你看窗外的小松鼠。
强行转移注意力,说严重些是一种逃避和欺骗,是我不想直面当前的问题,不想应对你的情绪,所以,我选择和你聊点别的。
这种态度是不真诚的。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这种方法,却仿佛很有效,所以许多家长会乐此不疲地使用它。当我们成功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后,孩子似乎很快就忘记了那些不好的感受,投入到新的活动中去了。
可是孩子的情绪真的有被看到,被安抚吗?其实并没有。
孩子只是因为有了新的刺激物的加入,而暂时忘记了自己的感受。
而且,你不断以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帮孩子抽离当下的感受和体验,你也是在导致孩子难以专注,孩子或许是没有沉湎于自己的负面情绪,但孩子同样也无法沉浸于愉悦的心流体验了。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并不会表达情绪,也不会安抚自己。他们只会借助于外力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来让自己暂时淡忘当下的感受。
难过了,吃点好吃的,如果还难过,那就买个包,但若仍旧难过呢?
直面自己,感知情绪,接纳情绪,才能真正安抚自己。
如果孩子都不被允许在自己的负面情绪里待一会,他们又有什么机会去学习感知情绪?更别提接纳情绪和安抚自己了。
不论孩子还是我们,有负面情绪就像是偶尔会有阴天一样,再自然不过,它们的存在并不可怕。
它们不过是一个警报,而且它们并不是在提醒我们“快跑!到没有负面情绪的地方去!”它们只是在告诉我们,有什么和我们期待的不一样的事情发生了,我们需要和自己的情绪待一会,需要多给自己一点关注,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
请真诚地对待孩子的情绪,正如我们应该真诚地面对自己的情绪。
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来看待这个世界,而不是强迫孩子接受我们的视角。
看到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引导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情绪,才是真正在教孩子进行情绪管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