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常常会说「出奇在转关」,我一向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今天终于进一步了解到了一个「转关」之处的奇妙。
近几个月来,虽然一直在下功夫琢磨太极拳矮步练习的奥妙,还在看到林老师的文章后,结合咸卦使劲参了一下,加上大宝在一边一再指导,但仍然觉得有些地方卡住了。上次因为实在困惑,又问一次师傅,师傅却说,我这是把「正确地练习」和「练得有功夫」这两件事儿混淆了。
现阶段,如果想练习下盘的力量,重点就是把步子放大、放低,注意把握住从脚到肩到手上的力量上下贯穿即可,不必同时强求腰胯的旋转到位,劲没合住时可以动动脚调整方向。
如果想练习腰胯的旋转,所谓缠丝劲儿的用法,就把步子放高些,在自己下盘力量能支撑的范围内,在运动中体会如何通过腰胯旋转确保上下已贯穿的力道保持贯穿。
就好像练字,字写得好看时,那是横平竖直的,那叫功夫。可是初练习时注意了横,竖就没写好,注意了竖,横就没写好,但首先要写在格子里,那叫正确的练习。然后在没写出格子的情况,下加强练其中一项即可。
于是,我改了练法,把重点放在下盘力量上练了几天。
但这几天体力不好,决定找找缠丝劲儿的感觉。却发现自己步子无论站多高,在从弓步上步变成丁字步的那一瞬间,后腿的蹬劲,怎么也无法对上前腿足尖与膝盖的方向,而是向外歪出一个角度。这个力量不在膝盖的正常活动范围内,会直接导致膝关节侧面受力,产生晃动。怎么回事呢?尝试了一早上,还是不明就里,只好再跑去请教师傅。
师傅观察了一下我的动作,告诉我,在上步收起后腿的那一刹那,已经不用蹬了,那种感觉是直接把后脚拖上来。咦?不是一直强调力发与足吗,怎么不蹬了呢?
再细细琢磨与尝试,才发现这个「转关」之处的微妙。起初,后脚发力蹬地,转胯的同时,身体的重心也在变化,从两脚中间一直过渡到了前脚。在这个过程中,一直通过腰胯的旋转,将后脚蹬地时与前脚足尖膝盖方向错开的那个推力,转化成了两种运动:一是身体重心在前脚足尖膝盖方向上的移动,二是腰胯和身体的转动。然后,直到重心完全移到前脚掌,这时后脚提起,蹬力用完,既不再移动重心,也不再转动腰胯,只是把后脚收回身边放到前脚边而已。
从蹬地到离地,从重心移动加转胯,到重心不再移动也无需转胯,就是这一个「转关」的微妙之处!
太极真是个有意思的东西,深入其中,奥妙无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