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第21篇每日原创,从心理角度看社会百态,我是简单生活中寻找不简单的快乐分享者灿泉,性格分析咨询师。
现实背景:一家公司的白领小明。下班回家的路上经过菜市场买菜,跟菜贩大妈讨价还价半个小时,从六块砍到五块。然后再回家煮饭。就小明的这个现象怎么看待?
我尝试多元化思维来剖析这个现象;
经济学角度:
1。经济价值
小明讨价还价花了半个小时赢得来了一块钱。首先呢,从经济效益上,他的效益是很差,1个小时的时间,从白领阶层的工资来评估的话,创造的价值是15到35元的效益,然后他半个小时,差不多用七块到12块的这个成本去创造一块钱的价值是亏本的。当他把时间缩短至3分钟内,创造的价值才是正数。这个现象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感觉。
2。经济风险:
第一点:菜贩可能会缺斤短两的问题
第二点:菜贩心中留下印象,下次可能优惠力度就没那么大
第三点;隔壁菜饭摊位,也听到了他们半小时的讨价还价。对于他的印象也不好,人际关系中坏印象的积累
第四点:没注意看,可能其中夹杂不新鲜坏掉的菜,导致吃得不健康。
第五点,讨价还价长达半个小时,难免恶语相向,坏的情绪带到炒菜中去,导致炒菜不好吃。
心理学:
心理的角度分两部分:优势和危害
优势:首先从社会层面;创造了价格博弈的环境给小明锻炼;社会上这种现象是不少存在的;接着从个人层面:满足了小明内心的被认可感,愉悦感。
危害:社会层面:小明从社会上得到太少的认可和快乐,社会上团结,友爱的气氛还不足。然后个人层面:小明个人内心可能自尊体系不完善,需要这种事来证明,来刷存在感。
教育:
父母到学校,再到社会。对这块的教育不足。导致小明没有一个完善的自尊体系
生物:分个人和菜贩两个点。
个人:小明这一块钱对小明身体所需的营养来说影响是无足轻重的。小明买菜,做菜,吃菜。最终转化为维生素,氨基酸,铁,锌等微量元素被人体吸收。变成人体所需的能量。这才是最大的好处。
菜贩:物尽天择,生态循环。菜摘了卖出去,才能土地,精力去进入新的生态循环。种菜,摘菜,卖菜。差一块的价格是不影响的。
疑问或交流,欢迎扫码。
论小伙子菜市场讨价还价的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