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我参加过一阵子 Toastmasters 演讲俱乐部。俱乐部每周聚会一次,会员有机会发表各种演讲,其中一种叫 Table Topics,也就是即兴演讲。主持人事先准备一些题目写在小纸条上。会员走上台,从桌上抓起一张小纸条,马上以此为题发表一、两分钟的讲话。
我对这个即兴演讲避之唯恐不及,偶尔参加都要鼓起极大勇气。有一次我硬着头皮走上台,用颤抖的双手打开小纸条,上面的题目是:如果你可以给少年的自己几点忠告,你会跟她说什么?
我一边没话找话拖延时间,一边脑子飞转,慢慢把我想到的最主要的几点说了出来。第一是重视健康,第二是建立和身边人的良好关系,第三是永远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这场演讲出人意料地成功,被评为当天的最佳即兴演讲,让我非常骄傲。
这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几年后突然想起,仔细回味,虽然当时似乎慌不择言,但竟然好有道理。即使我有世界上全部时间,可以神定气闲地拟一篇稿子,也不一定比那天脱口而出的三点更切中要害。
就拿健康来说吧。对我们中年人来说,健康的重要是显而易见的。拥有完美健康的少年每天被父母师长这些中年人耳提面命,对健康之重要在理论上有认知,但并无切身体会。如果有一个信赖的人,比如穿越回来的中年自己,跟他们现身说法,可能也不算多余,甚至有意想不到的功效。
以前较少提到的是心理健康。正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受基因和环境影响,也可以通过锻炼来维护和改善。现在很多朋友积极宣讲重视心理健康,不可讳疾忌医,非常有意义。但同等重要的,是未雨绸缪地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避免落入生病的地步。
几年前,脑神经科学家Jill Taylor写过一本叫A Stroke of Insight的书。她因中风而失去部分认知能力,康复的过程有点像是一个成年人在较短时间里重复了童年时期经历的成长。她发现在形成习惯思维模式这件事上,人是有选择的。你既可以任由令人沮丧的负面想法恣意生长,也可以果断地掐断它们的花芽,不允许它们横行蔓延,占据主导地位。
她把人的脑子比喻成一座花园。花园里既种鲜花,也长杂草。我们必须经常清除杂草,修剪打理,花园才能长成我们想要的样子。但我们的脑子难道不是比一个花园更重要吗?如果里面有让我们形成病态脑神经回路的想法经常冒头,难道不是应该尽量把它们清除吗?
建立和身边的人的良好关系也是人生幸福的奥秘之一。世界上所有爱胡思乱想的人都会琢磨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没意义,所谓意义都是自己赋予的,而最常被赋予的两种意义是爱和成就。
我们从和身边人的良好关系中得到最多满足;反过来,人生最痛苦的也是和身边的人尤其是最亲近的人之间关系的毁坏和破裂。
当然人的潜力很大,可以同时追求很多东西。我们都听说过三头六臂的人生赢家,指哪打哪,世界上的好东西他们样样手到擒来。对成就和对爱的追求,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注定一生碌碌无为。作为地球上的匆匆过客,那些让我们内心柔软的人,那些与他人的心灵相通,牵挂与被牵挂的感觉,接受和给予善意的时刻,还是给生活留下了最温暖的痕迹。
更不用说,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从与他人的头脑碰撞中得到启发,对取得人生成就也有莫大助益。
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在美好生活中也不可或缺。哲学家罗素在《征服幸福》(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一书中,谈及幸福人生的种种秘诀,其中“论热情 ”一章我最喜欢,曾经在以前的文章中一再引用。
罗素说,“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他就有越多快乐的机会,受命运摆布就越少,因为即使失去一件事情,他还有另一件。人生短暂,一个人不可能对每一件事都感兴趣,但最好有足够的兴趣把日子填满。”
罗素又说,“想象一下在乡间散步时可以注意到的不同事物。一个人可能对鸟类感兴趣,另一个对植被感兴趣,一个人喜欢地质,另一个则喜欢农业。这些事情中的任何一件都可以有趣,如果你对它感兴趣的话。在其他一切相同的条件下,一个对其中任何一件事情感兴趣的人会比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的人更好地适应这个世界。”
世界包罗万象,浩瀚无比。一个人精力再充沛,阅历再丰富,也只能经历大千世界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只要你有热情和好奇心,世界上总有新鲜事等着你去经历和发现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棵大树,健康是大树的根基,爱或者说与身边人的良好关系形成大树的枝干,让这棵大树丰满美丽的树叶和花朵则是我们对世界的兴趣。 这场即兴演讲,一不小心道出了幸福人生的全部秘密。
而健康、爱和好奇心这些人生最好的东西,都是一种习惯,都可以慢慢积累和培养。财富积累有马太效应,如果没有外力干涉,一定是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但其他事情也都如此。健康的强弱,爱的多寡,好奇心的丰富和贫乏,也一旦走上正轨,就会进入更好的状态,开启良性循环的正反馈
为什么有的人越活越澄澈、敦厚,让人如沐春风?而有的人却越来越玩世不恭、尖酸刻薄、怨艾苦涩?这都是从少年时代起做过的很多小小选择的积累。
诗人 Robert Frost 在 The Road Not Taken 中说,旅人在林间行走,来到分岔口时,只能选择两条岔道中的一条。而一旦做出了选择,便不知道另一条路边会是什么风景。我们都经历过无数这样的岔路口,都做出了某种选择,因而来到了人生的这一处。
在每一个分岔口,刚开始时两条路之间的差别都是极小的。顺着分岔一直走下去,两者之间的差别才越来越大。这也是为什么有必要给少年良好的忠告。
所以,现在想起来,那场即兴演讲比当时想象的还要好。虽说以前的人生走了不少弯路,但生命不息,选择不止,以后还会有很多选择。届时我一定会铭记自己的这三条建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