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强迫性养育环境:
当孩子要什么东西时或要做什么时,比如半夜了还要出去玩。父母有两种处理方式:
方式一: 父母骂孩子: "这么晚了,你不能出去","这么晚了,不能出去,这还需要多说吗?",没有耐心沟通,直接用情绪爆发来压制孩子,这就是强迫性养育环境。
方式二: 父母情绪很平和,先尊重与体验孩子的感受,不将决定强加给孩子,而是温柔的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宝贝,你想出去玩是吗?" "可是,天这么晚了,你出去爸爸,妈妈会担心的哦,爸爸妈妈也睡不好觉的哦”,“爸爸妈妈睡不好觉,明天就不能带你去游乐场玩哦"。不将决定强加给孩子,但有智慧的父母有办法制造两难选题抛给小孩自己选。只要父母制造的两难选题的另一端份量大过孩子当下的这一端,孩子自己就会做出符合父母期待的决定。而这个决定是孩子自己的,所以孩子会很自信并愉快的接受。
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无论孩子如何闹,他人如何不对,父母都能有效管控自己的情绪。如果孩子还未情绪失控,父母就先情绪失控了,那神仙也没办法)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在心理咨询室中经常会碰到来访者讲述强迫症症状,比较典型的,比如:1、强迫性数楼层,就是走过某个大楼时,自己强迫自己要去数一下这个楼有几层,不数都不行,自己也觉得自己强迫要数这个楼层没有什么意义,但就是不数不行,自己也很痛苦,对自己这种强迫要数楼层的心理机制很是不理解。2、还有比较常见的比如,洁癖。就是反复的,强迫的要去洗手,不洗就是不行,痛苦万分。有时候自己明明知道不必要去洗了,还是不行,非得去洗才行。3、最常见的就是,出门之后,老是觉得没有锁好门,有时要反复回去看几遍,才能放心的出门。等等诸如此类的症状。
在常人眼里,这是不可理喻的。洗手,我想洗就洗啊,不想洗就不洗啊,为什么会非洗不可呢,还自己那么痛苦。自己知道可以不洗,却又不得不去洗。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我的大脑不受自己控制吗?
最后这句话问对了,你的大脑还真不受你自己控制。我们的常识是,自己当然受自己控制啊。
大错特错,我们并不受自己控制。我们都受潜意识控制。很多时候我的言行都是在潜意识的控制之下,而我们的意识(也就是我们自己)其实仅仅只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逻辑合理化的解释而已。
正常人,的意识与潜意识,能基本和谐共处,也就是说,我们潜意识控制下的言行,我们的意识进行逻辑合理化的解释时,能解释的很顺畅。而有的人,有的时候,受潜意识控制下的言行,自己的意识去进行逻辑合理化的解释时就解释不通,就会很痛苦。比如我的意识明明告诉自己,我已经锁好了门,不必再检查了。但潜意识,控制自己非得再回头去检查一遍门锁。意识与潜意识产生强烈的冲突,于是就会很痛苦。
那么强迫症是如何形成的呢?答案是:
在婴幼儿时代,养育者的强迫性养育方式,会给孩子种下强迫症的种子。
什么是强迫性养育方式?举个例子解释一下。比如,养育者要孩子喝水。
“要孩子多喝水”很多情况下是对的,我们从医生哪里听到的建议也几乎都 是要多喝水。问题是我们督促孩子喝水的方式非常关键。喝水、吃饭这些都是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是每一个人的自我的需求。我们可以督促但不能强迫。道理很简单,有一个人不尊重你自己的意愿,天天叫你喝水,你也会很烦,很反感的。很多时候这种强迫性的要求方式,会将孩子本来想喝水的愿望,反而逆反成不愿喝。如果养育者能及时妥协还好。苦就苦在很多时候这些强迫性的养育者还非常的坚持。非喝不行,孩子不喝的话,软硬兼施,爆跳如雷,那就很糟糕。这仅仅只是举一下例子,生活中的其它方面都类似。比如穿衣怕冷,吃饭怕饿,等等都是一样。
怕孩子受冷当然是对的,怕孩子饿着当然是对的,怕孩子遇到危险当然是对的。问题是养育者的处理方式,不能太强迫性。对待越小的孩子,越要柔和,越要有耐心,越要时时关注孩子的内心,体验孩的内心体验,要有同理心。同理心的意思就是完全的孩子当下的内心体验并尊重孩子的这份体验。用直白的话讲就是: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公平的对待、完全的尊重。
为什么,强迫性的养育方式会把孩子养成强迫症患者呢?
每一个婴儿来到人世间,就开始与周围环境尤其是养育者(最主要的就是妈妈)不断的进行交流互动。婴儿开始只是一个肉身并没有“我”这个主体存在。
“我”是如何产生的呢?
是婴儿与养育环境不断交流互动产生的。(心理大师们的准确的表达是: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也就是“我”与“你”的关系)
“我”的形成,在本质上来讲,就是关系,就是“我”与“你”的关系。再发展就是,“我”与“你”与“他”的关系。是一种关系模式。也就是说,我们要考查我们的内心,我们的潜意识,实质上是考查我们内心深处的这种关系模式。说和通俗一点就是:
婴幼儿时代,孩子与养育者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显然是由养育者主导的,也就是说,养育者是一个强迫性的养育方式,孩子就会形成一个强迫性的潜意识。养育者给予的是一个宽容和柔和的养育环境,孩子就会形成一个宽容和柔和的潜意识。
所谓的养儿如父,养女如母。就是这个意思。
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孩子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是一个循环。
这种循环有基因传承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在于养育环境。即: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是什么样的养育环境,从而造就与父母相同的孩子。
那么怎么解决呢?
一、首先是要在思想上认识到这个问题。很多时候父母是自己意识不到自己在养育过程中的强迫性养育方式,也并不会进行自我反思。
二、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父母自己。无论孩子什么情况,父母自己首先不能发脾气,不能太强硬,要有耐心,要柔和。因为父母生硬粗暴的对待孩子,收获的就是生硬强迫的孩子。父母的交流方式是对抗方式,孩子便是对抗的孩子。父母柔和,遇事好商量,孩子便也是一个凡是可商量的好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