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集体意识里,非但中秋节,只要是中国的传统节,无论端午、清明还是腊八,但凡有能回家的机会,是绝对要想方设法回老家,陪着父母过节的。
——节,属于全家人一起过的节日;换句话说,也只有家人的团聚,节才有意义,才更像一个节。
到家的时候,已是上午十点多。这比我预料的时间晚了将近一个小时,所误时间都消耗在商场购物和回家的路上了。因为昨天中午与同事一起吃饭,耽误了去妻老家那边亲戚送礼品,妻昨天有过抱怨,但面对我今早提出起早赶去她两个姐姐家送礼的建议,她明确表态:不去了——很友好,没有一点不如意那种态度。
她做此决定,我是惊讶的,这在之前二十多年里,好像从未有过。掂量之后,好像与暑假期间与她两个姐姐相聚有关,也可能与我们的年龄都已经老大不小,纷纷步入老年序列的现实有关,当然,也可能还有别的理由,反正是史无前例,慢慢适应就好了。
图片编号:IMG_20220910_141848进了老家的门,又见到了爸爸欢喜起来的脸,几乎没个细胞都在洋溢着欢愉,又忙着跟我们说着欢喜的话,笑容堆积起来,都可以成为优美的抒情诗了。爸爸是个不爱笑的人,但老之已至,终于将年轻时用在同事、街坊等别人身上的笑容拿来用在自家人身上。这种转变,准确地说,是从家里娶了俩儿媳那时候逐渐开始的。如今儿媳也逐渐老年,他的笑容也就更加娴熟自然了。
简单问了我一些工作上的事——新学期工作分工公布后,我还是第一次回家——爸爸没再追问其他,也没有像往常一样给我什么建议,大概他也知道,从教育岗位上退下来将近20年的自己,毕竟与教育严重脱了节,再加上如今学校事物日新月异,当年的教育情怀也终于安稳下来,不去煞费苦心了。
我也没有拿来跟爸爸讨论的话题,索性“嗯”“啊”“是的”几句之后,便不再多说。
妈妈则又带着俩儿媳在厨房里忙着张罗饭菜,熟悉的场景,总透着温馨和熨帖。她们的技艺太娴熟,恁再多的饭菜,都能很麻利地做好,等到满桌子的菜肴摆齐整,时间也不过12点多一点——这做饭菜的速度,应该是最快的了,我坚信。
照例饭桌上说说笑笑,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很有家的气息。推杯换盏,饱享口福之后,大家吃菜的速度明显降了下来,随着说话内容的不断增多,涉及范围的不断扩大,节日宴会终于进行到深入交流唠家常环节。
每当此时,妈妈总有说不完的家长里短,诸如邻里关系、街头巷尾、来龙去脉之类,妈妈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有时候,我确实佩服她的记忆力,就连所涉及的人物的表情,都能模仿得逼真一些。这个时候的爸爸,先是做了一阵子的听众,在终于听出妈妈所讲的故事里似乎有点出入,便插话给予纠正,或是注解、说明。尽管和妈妈偶有争执,但转眼就自动化解,故事的长河,继续流淌。
我知道,在他俩滔滔不绝的言语中,似乎隐藏着孙子、孙女都不在身边的失落,但他们不说,我们自然也没有提及的必要。但或多或少,我的心绪似乎受到了这方面的影响,渐渐有些沉闷寡言了。
是啊,任何一个家庭,即便人口再多,也总有那么几个家庭成员不能悉数到齐,真正团圆的时刻,除了理解,似乎也没什么其他的办法。每个人都在游走江湖,不是有很多我的同学,没有回老家过中秋节的吗!
理解,或许是最好的慰藉,对被人,也是对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