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卫星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
这个生于江南书香世家的女子,身上有着水乡女子的温柔婉约,却又蕴藏着北方女子的傲骨。婉约和傲骨,在她的身上完美地融为一体,仗义的律师父亲给予她最大的成长空间,也为她以身作则,教会她什么是“刚正不阿”;贤惠的母亲,则以中国传统女性的柔软,教会她什么是“包容忍让”。
或许,正是这样,她在尝尽了人生百味之后,依然可以淡泊从容地度过一生。于时光的荒野里,她始终如兰芷、如清水,在这纷繁的尘世里寂静欢喜。她虽生于乱世,却自始至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之心。外界给了她颇多赞誉——坚忍、从容、睿智、宁静……但这些于她不过浮华如花,开过即谢,她并不曾为此动容,也不曾改变过一分一毫。她始终还是那个如深谷幽兰般的女子,在岁月里温婉如初。
杨绛先生与钱钟书被称为文学界的珠联璧合。但是她却甘于做丈夫背后的女人,为丈夫默默撑起一片晴好的天空。从不谙世事到操持家务的能手,她用包容和爱点亮了家的灯。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人生路上,不管惊涛骇浪,不管命运如何摆布,他们始终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在传记中,有两件事情极大地震撼了我。
一是,在抗日时期上海沦陷地的公交车上,她面对日军,不卑不亢,那种烈性甚至带着一丝挑衅,民族气节昭然若揭,竟然震慑到那位日军,他自感自己毫无气场与这位爱国女子对峙,只是装样吼了吼,就下了车。杨绛先生生命里那种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在此刻爆发,也让我彻底明白了,在解放之前他们夫妇为什么没有选择离开满目疮痍的祖国。“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的这句词无比贴切地说出了当时爱国文人的那个结,“我们的生命已经与祖国早就链接在一起了”。
二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钱钟书被人莫须有地扣上了“罪犯”的帽子,她的反应之激烈,震动了她的同事,这并不是一种徒劳的抗议,它是呐喊,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傲骨。这就是外柔内刚的杨绛。
我们曾经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掩卷长思,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杨绛先生的那份优雅从容,我们要懂得自己的追求,守得住自己的初心,保持内心的自由与平静,不被外界干扰,不被外物役使,让自己的梦想在盛世中安然绽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