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各行各业充分竞争的时代,人人都得知道金主是谁。自然建筑设计师的最大金主只有两种,国家政府和大型房企。
想从政府那里知道风口和机会在哪儿,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研究好十三五规划。知道基础建设的投资重点也就知道了最有机会的地块和项目之所在。
而房地产开发商这边,也可以从新闻动态,投资方向上窥探出些端倪。
之前只闻其名不知其实的公司每一个都在如今黄金十年过去的大势中力图转型升级。早有洞见的万达早就定位在了商业地产并加入了文化产业的附加值。
竞争中大佬万科率先意识到了转型的势在必行,早早就在建研中心实验日本的一体式装配流程,成设计和材料两方面发力。同时开始了教育方面的配置和养老园区的研究。和深圳地铁的合作也算得上是很好的顺势投资。只可惜目前身陷股权之争当中,阻碍了加速布局差异化竞争的道路。
相比之下恒大一直和任老板一样低调,只是高调的投资在了足球上。
亲眼所见的绿地,很是豪气的布局在地标性高楼上,以长期持有出租换取稳定现金流,专注的定位也利于打出知名度。
之前就有所了解的碧桂园则另辟蹊径开拓新加坡战场,地成本拿地,打造城市森林的卖点,用设计和亮点提高楼面价,也同时打造了标杆式绿色建筑。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策略。
同样准确定位的还有华夏幸福基业的产业园区定位,结合了热点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不挤在城市中心区域拼成本也是不错的选择。
之前没有听说过的蛇口招商局,原来另有自己的港口特色产业园区。
就连新入局的海尔,也正在结合硬件优势努力打拼智慧型社区,智能家居。
更加金融化的复星集团,已然布局投资了相当多的医药,能源,保险业,同时收购海外优质资产,打造资金池。
总体来看,大家都关注点也有相同之处:
1.公司去地产化,变集团经营,多个子公司并行,各自专注不同领域。
2.整体金融化,更加注重投资的土地和项目质量,广泛利用多种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3.打造专属附加值,多数已然布局养老和旅游业态,更加注重物业管理,社区文化的打造。
4.多数已主动考察或已收购海外优质土地及不动产,另辟新市场,如澳洲,北美。
5.大型房企联合拿地,甚少拍下地王地块,偏向轻资产运营,减少资金压力。
6.部分企业宣布暂时退出三线城市,开始深耕一,二线城市。
毕竟没有学过整儿八经的行研,也只能看些表面现象和大趋势。的确,如今正是更新换代优剩劣汰的时代,他们的压力也一样很大。
而我们,做为初出茅庐的建筑学子,自然是无法扭转大势。只有拥抱互联网和智能硬件到来的这个时代。告诉和高效,需要我们开放的学习和应变,自然也需要我们尝试着在跨界,变革中集中优势,顺势与产业共成长。
希望这些浅显的思考能给予我些前行的动力,更加积极的寻找增长点和个人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