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新年的第二天,每年的这一天来的亲戚最多。
今年也不例外,来了有十六家,往年奶奶在的话来的只会更多。
大年初二,女儿回娘家,外甥去舅家,从小听多了是这样的风俗。
没有深究过风俗的起源,一辈一辈传承至今。
新进成亲的,带着新媳妇,新丈夫一一认识亲戚朋友。
遇上健谈的跟着伴侣叫人,内敛害羞的涨红了脸愣是开不了口。
毕竟都还是陌生人。
一波一波的亲戚来了走,来了走,来了走,大都不作停留,赶着去下一家。
多年前串亲戚是会留下吃饭的,一年未见,不免要唠唠家常,搭会闲话叨叨念念。
叫老字辈的亲戚,好多看着面生,如若遇到的晚辈不知该叫啥,愣是尴尬,直到跟认识的长辈见了面方才化解尴尬。
也有走错门的,进门提着礼直往屋里走,屋里人虽诧异,
却也问候:“来了,过年好呀?
“好……”
“那个,那个,你是哪家的?”实在不好意思问出口。
“嗯,这不是我奶奶的娘家,某某家,我老舅家吗?”
“啊,那你走错了,不是我家,是再过去一点哪家?”
“咦,记得小时候来过,好像就是这家的呀?”
主人家肯定不会打诳语的,看来是真走错了。
亲戚太多,分不清谁是谁了。
亲戚的亲戚有可能也是有亲戚关系的,时常没有交集,初二的这一天却在某个亲戚家遇见,不免意外,多聊几句。
因与舅舅家在同一村落,初二这一天来的不光有同辈的堂姐妹,他们是来伯叔家的;还有表兄妹,他们是来姑姑家、姨母家的、舅舅家;还有代表父母来老姑家,老舅的……
从九点时刻到十二点,院子里人流未断,来来往往,热闹不已。
有习俗说过了十二点再去亲戚家是不礼貌的,所以尽量赶早。
也有意外,下午两点又来了一家,因为去年有事没回来,今年回来串了一大圈,这个点才到的,深表歉意,说着不好意思。
其实主人家是不在意的,毕竟是不远也不近的亲戚。
下午四点,热闹的大年初二归于平静。
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女儿们回了婆家,身为女儿除非特殊情况不然注定是不能一辈子陪着自己的爸妈过年的,要陪着丈夫的爸妈,自己的公婆。
因着这一层缘故,我由衷的敬佩已出嫁的姐姐妹妹们,她们在婆家都适应良好,没有离开父母家的遗憾和伤感。
毕竟在一个新的家庭,新的环境,与新的亲戚打交道,除了自己的丈夫其他都是陌生人,能适应良好实属不易。
祝愿姐姐妹妹持续幸福美满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