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之后接着又读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笔锋突然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哀伤、悲凉的笔触变成了细腻温暖的文字,像一条蜿蜒流淌的小溪,缓缓流进我的心田。
01
孩子的降临,使女人的身份瞬间升华到伟大的母亲,连如此忙碌的龙应台也不例外。她为了大儿子安德烈放弃了台湾的工作,专门给自己放假两年去瑞士旅居,抚育孩子。在大儿子不到4岁时,又迎来了小儿子菲利普,在两个孩子的教育中,遇到了不少难以平衡的矛盾。
爱在这时就需要母亲的细腻与智慧了,稍不注意,就可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不得不佩服这样一个女人,遇强则强,可以不畏权贵针砭时弊,这时笔在她手下变成一把锐利的武器。遇到天真柔软的孩子,她的心瞬间熔化成天使的模样,笔就成了描绘美好的一支画笔,记录着令人感动的点点滴滴。
02
其实刚读到这本书的题目时,就深深地为我们的孩子感到不公。德国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他们小学阶段没有固定课本,每天上课就是玩、玩、玩,然后做大量的阶段阅读,所以孩子的童年是比较幸福的,做妈妈的有这样的底气看孩子成天玩下去。
而我们的教育体制和台湾的差不多,甚至比他们还要沉重。孩子每天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已经超过6小时,回家还要做1-2小时的作业,他们简直比上班族坐在板凳上的时间还长。本该在草地撒野的年龄,却像关在笼中的小鸟,有翅膀却不能飞翔。
我们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没有名人的财富支撑孩子的未来。比如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小学毕业后就在“自家私塾”接受父亲的教育,直至现在靠着父亲的光环坐上文化科技公司的总经理。如果是寻常人家的孩子,估计现在不是买保险就是发传单了。
中国父母的焦虑让我们不敢说出“孩子,你慢慢来”。如果话一出口,他本来7点钟完成的作业,能拖沓到10点才完成,本该7点半就到校的他,8点还未必能跑进教室。每天妈妈不停的催促“快点起床,快点洗刷,快点收拾书包······”,而他依然不慌不忙地按照他的节奏。做妈妈的敢说一句“慢慢来”吗?
03
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都能上升到教育体制的弊端,虽然教育部也在不断改善政策上的缺陷,可是我们的孩子等不起啊。这时家庭教育才是体制教育最好的补充,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鼓励他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儿子呱呱坠地的一瞬间,我其实并没有准备好做一个合格的母亲。凭着母爱的天性,我怀抱着这个拼命吃奶的小肉球,满心欢喜,也做好了为他付出一切的决心。
他第一次出声的咯咯笑,他第一次喊妈妈,他第一次翻身,他第一次爬行,他第一次自己迈开双腿走路······时隔多年却历历在目,至今想起来还为他骄傲。
慢慢地当孩子的优秀以成绩单来评判时,我的内心焦虑起来,生活开始凌乱了。每天都是围绕着他上学、放学、做饭、写作业,没有了自己的生活。每次训斥时看到孩子无辜的双眼,以及无力回击的眼泪,我突然明白自己错了。
每个孩子有他自己的生长周期,有的孩子早熟,有的孩子晚熟。诸葛亮谈到儿子诸葛瞻时“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正器耳”。意思是儿子太过聪明,成熟过早,反而担心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给诸葛瞻取字思远,更在临终前为他作《诫子书》。
诸葛亮担心儿子赢在起跑线的顾虑,还是没能避免诸葛瞻不听劝告,与邓艾决战绵竹时身亡,死时才36岁。过早显露出的聪明不是智慧,正真的智慧是回归朴素生活的大智若愚,不显山,不漏水。
04
教育孩子之前先说服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孩子的进步还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如果孩子没有做错,只是他的节奏慢半拍,那就停下来等等他。就当牵着一只蜗牛在花园散步吧,有了他,你会欣赏欣赏沿途的风景,嗅到迷人的花香。
孩子成长的这几年也是我最幸福的时光,在这几年中,我也不断调整自己,终于看到了最喜爱的自己。找到了自己爱好的书籍类型,学习了自己喜欢的各种爱好,遇到了很多要感恩的人,一面给予,一面收获。
未来依然无法预测,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再迷茫。我会站在孩子的立场,发掘他的优势与美德,激励他发挥自己的积极情绪,勇敢地面对挑战,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成长的路还很长,长的需要用一生去学习。所以放下焦虑,积极引导,帮助成为他喜欢的自己才是做父母的最大安慰。儿子,你慢慢来,我可以停下来等等你,有一天当我仰望你倔强的背影渐行渐远时,我希望你能不慌张,不迷茫,克制收敛自己的锋芒,像一束冬日的阳光,温暖爱你的每个人。
或许,这就是大爱于无形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