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一切的智者和觉者。一切世间微妙善语皆是佛法。
小乘在于法有我无,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大乘,则在于慈悲一切众生,力主以公德回向他人。比丘,性空幻有,六度得法,顿死、渐死,虚空有无。
生的美妙,于心,而非旁物。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康僧会曰:“魂灵与元气相合,终而复始,轮转天际。”五明,更使心生明镜。切勿盘算,切勿为恶,心存善念,必得永生,皆因万物,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道安的一生,是六度集经,告诉世人,为天牧民,当以仁道。
竺道生把佛性的真我与般若无我统一起来,遂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立成佛。”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圆觉经》说:“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是啊,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而佛家里的六家七宗,更添纯正的法性。
灭度一切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腾空你内心的那些恶念吧,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德福罪还在。只有我们真正做到二入四行,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本我。要放开,必须进去,只有入世,才能出世,佛教八苦,那就是历练。在经历过一切的磨练,即可得到内心的永生,而此时,这就是敬佛,这就是一切快乐的根源:修仁安众生,是为最吉祥。欲求吉祥福,当今敬于佛。
一念三千,做到真的有无,便要处在八不里: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相信,风动、云动、树动、心动,为人长知,你我皆凡夫俗子,要做到心如止水,并非易事。想让自己定心,也许禅定是最好的选择。对于世间的一切,可能都源于你我的内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最好的生,亦或就是辩证的生。我们不必活的太明白,但也不能活的太糊涂。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省已物不从它得。
禅,是佛意,并非言而能传,需要悟!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寞相。春至百花开,黄莺啼柳上。人生于世,大家都是一样的开始,却总是拥有不一样的结束,只源于大家对生活的悟的不同。《五灯会元》里说:“天人群生类,皆承此恩力。权威三届,德被四方。共禀灵光,咸称妙义。”
僧后期被划分为禅、讲、教。但戒杀、放生却一直是总则,了是显发。缘是资助。资助于了、显发法身。佛性的本体并不会因为“我”的存在而空。所以,有生有死的我才是不真实的存在着的,而佛性,才是永生的。但具体是否是这样,还是需要这个“我”自己去体会,去顿悟。尘非扫得,空不自生。
佛的禅意,亦或有感恩,《五灯会元》里说:“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命为报佛恩。”怀着感恩的心去对待你身边的一切所谓的“好”,所谓的“坏”,到最后都会化为你尘缘里的尘埃。
菩提树下,我也曾眺望人生,也许,我还没有彻底的入世,所以,还在一半红尘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风拂,柳絮飘洋,心中,静谧,我,感觉到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