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观澜
2018年1月1日,华裔女学者罗茜茜在网上实名举报北航博导、长江学者陈小武性骚扰;有网友匿名跟帖称也曾遭到1月11日深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报称,经调查,情况属实,决定撤销陈小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职务,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撤销其教师职务,取消其教师资格。2018年1月14日,教育部决定撤销陈小武的“长江学者”称号,停发并追回奖金。近日,又有对外经贸大学教授被爆性骚扰女学生,校方回应正在成立专项工作组进行调查。
校园性骚扰,这个对于中国民众有些陌生的名词成为了2018年第一个舆论热词。
回顾实名举报事件的过程,不难发现几个值得思考的细节。为什么受害人只能选择首先在网络上进行曝光?为什么受害人事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她没有去美国而是在国内,可能会出来举报但“可能不会实名”?
这说明,国内的环境,没有为作为弱势群体的女学生提供有效的正规维权途径,也没有形成全社会对女性受害者的保护性舆论环境。
要想真正彻底杜绝高校性骚扰,必须要多管齐下。
法制建设不能滞后
据媒体报道,近年类似事件在社交媒体上爆料贴多,据不完全统计,被媒体跟进、验证有“实锤”的5年共12起,其中7起事件举报人认为达到性侵程度,但事实上仅1人被行政拘留。
一个关键问题就在于,举报性侵面临取证困难、超过追诉时效等一系列具体法律难题。罗茜茜事件就发生在12年前。性骚扰案件也没有明文出现在检察机关的公益诉讼范围内。当“民不举”“官不究”,只能是让施暴人逍遥法外让更多弱势个体受到侵害。而女性维权意识这种法律意识的培养,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高校管理必须改进
近些年,各层次高校的办学水平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名牌院校往往过于注重教职人员的学术能力,对“杰出青年人才”“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学术明星不惜重金抛出百万年薪数百万安家费的金色橄榄枝,对于教职工的道德水平、职业素养把关不严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低端院校过于关注经济利益,在高校管理的诸多方面差强人意。
教师被称赞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角色自身就要求着较高的道德水准和职业素养。高校,不仅是科研工作的前沿阵地,更是育人树人的神圣学堂。某些高校教授学术造假、学术抄袭、性骚扰甚至刑事案件的发生,根源就在于没有管理好“教职工”这个高校中的关键少数。让在严重不平等师生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的教职工,缺乏有效的严格地监管。
高校党建不能缺席
全面从严治党,高校不是“党外之地”。高校的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有责任和义务不断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
而高校党建工作,也绝不是给学生讲几堂党课、发展几个党员就万事大吉。许多先进的共产党人就是在高校这片沃土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据不完全统计,除高校附属医院、军校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产生至少60名十九大代表。这60人分别来自57所高校。代表中,有高校现任校长、党委书记共30名;“专业技术人员”、“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等其他类别也产生了29名高校系统党代表。发挥好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和教授的示范带头作用,是加强高校党建的应有之义。
社会风气必须转变
身居海外的罗茜茜勇敢的站了出来,身在国内的很多匿名受害人也勇敢的站了出来。
虽然无论是否实名公开都应该维权,但让很多人无法站出来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周围人和社会异样的目光和种种非议。时代的进步,不应只体现于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的物质生活,更应该反应在人们更加文明进步的精神世界。同理心、支持和帮助,应该取代非议妄言指指点点和冷漠的眼光。错的并不是受害者。
转变观念虽非一日之寒,而此次北航和教育部的处理结果却让网民们感受到了冬日中一缕温暖的阳光。
高校性骚扰,我们必须“零容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