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塔上随笔,一眼被“塔上”二字吸引,以为是汪先生的杂记,风俗随笔。写的应该是他家乡的回忆叙事。细读,竟然发现是非常难得的“写作指导书”。一读,就难以搁置,直到纸张变薄,薄到只有最后一页。
难怪,高中我的老师曾多次推荐我们去读汪曾祺,原来早有深意。
如果未来我有孩子,他热爱文字,喜欢记事,我一定会在他初高中阶段,有了一定文学常识后,细致的以这本书为“教材”,帮助他更好的,理解“写作”这件事。不仅为了应对学业,写出高分作文。更是我发自肺腑的认为,这本书的意义在于,汪先生最大化的表达出了我自己一直喜欢的写作手法和态度是怎样的:
散漫,真实,朴实。却最讲求章法,保留个人味道,不盲目追求“美”,却也要懂得“美”的概念,有能力创造“美”;多种元素融会贯通,揉杂在一起,变成诗,变成画,变成音,变成形。
闻其味,观其色,思其意。
如一盘菜,如一句词,如一张画…都是一个道理。
而这些话,我自己是完全不能够像汪先生自己写的那样,表达的如此准确而严谨的。我不能“腆着脸”来评价自己那“上不了台面”的文章有一丝一毫汪先生文章的影子。从小到大,我最喜欢的作家非他莫属,多少也算是“借鉴”“临摹”了他的作品。我的文章,多半像是一次次有我自己体会的“练习”罢啦。
提到他的那种“风俗画“般的文章,笔触之生动,我一时难以展开来谈的详尽。
往往初读平实,朴素,“不知所云”,体会常受限于年代的不同,知识储备的悬殊,而无法在初读时感同身受,而后劲儿十足,回味无穷,在不同中看到相同的遭遇或出境。生出难以消散的“感动”“伤感”。于文中人物的心境又出奇的一致。
我对于这本书里面他自己所提到章节,喜爱程度,绝不亚于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那一篇《职业》最为典型。
在没看《塔上》之前,我就最最喜欢他的《职业》一文,看似最随意,最“散漫”,毫无章法,毫无作者本人的“思考”,最“白话”般的叙述了,最不起眼的“叫卖,吆喝”而已。绝对称不上美,好似一张老的黑白照片平铺在读者眼前。而这张照片因为他的文字有了声音和想象的延展空间。把那个时代,最平凡的生活雏形交代的无比生动而亲切。
但最后孩子吆喝的那一句:捏着鼻子,吹洋号。
留给人淡淡的,伤感而复杂的心情…那该是多么天真的年纪啊…
罢啦,是我爱的有些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