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你今天给孩子的审美教养
会融入他明天的气质
著名书画家徐悲鸿先生在孩子只有四岁的时候,开始教他们练字。
据他的三儿子,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的徐庆平回忆说,徐悲鸿会给他和他妹妹每人一本《张猛龙集联》,当时每天要写两页大字本,是对着字帖临摹。
他说,父亲之所以选择张猛龙碑帖给我和妹妹做教材,是期望我们能从中体悟到做人的品质,那种大度、开阔、坚实、雄强,父亲希望我们从小就学会欣赏壮美的东西。而这些,我在自己已过而立之年后才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为此我终生感激父亲。
可以说,徐悲鸿先生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审美启蒙。
蔡元培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原理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画画是一个美育过程,可以陶冶人的心灵和情操。
现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各类教育指导书籍几乎所有观点都会建议,在合适的年纪一定要给孩子一个画笔。纵观整个娱乐圈,几乎都会送孩子去学画画,平常也会发微博,晒晒孩子的画作。原因就在于此~
审美是条起跑线
越早重视越受益
徐庆平先生还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了这样一件让他“受到极大震动”的事情:上世纪80年代,徐先生去欧洲求学,在到巴黎工作的第一个星期天便迫不及待地去探访了卢浮宫这座艺术殿堂。
当时,有一群七八岁的法国孩子和徐庆平先生一起进去,孩子们由一位戴眼镜的女老师领着去参观一间建筑模型展厅。进去的时候,他听到老师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要仔细看,然后,要给我讲讲,希腊罗马式建筑的美和哥特式建筑的美有什么不同?”
这次的经历让徐先生深切的感到,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懂得审美的民族。
他发现在欧洲国家,孩子们从小就有去观赏艺术活动的习惯,每到周末和假日,他们总是去看展览、听音乐会、欣赏演出。他们到任何一个新的地方去度假、休息,工作之余总是首选参观博物馆,而且是美术博物馆。
杨澜也曾讲过自己25岁时候在英国的一段经历:
她面试失败以后,披头散发穿着睡衣裹着外套就去了咖啡厅,咖啡厅里人很多,她被安排坐在一位像伊丽莎白女王一样尊贵和精致的英国老太太面前,老太太没有看她一眼,写了一张便签给她:洗手间在你左后方拐弯。
当杨澜再回到座位的时候,那个老太太已经离开了。那张留在铺了细柔的格子的餐桌上的便笺多了另一句漂亮的手写英文:“作为女人,你必须精致。这是女人的尊严。”她想起自己面试被拒的理由是穿着随意,愤慨于对方的以貌取人,此刻却发现原来自己的邋遢,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看起来这是两件毫不相干的事情,但实际上却是一回事:我们常常会告诉孩子,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最好不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不要穿的跟别人不同。
而欧洲国家会告诉孩子们:生活中所有的美都是重要的,你周围的建筑风景,你的谈吐气质,你的衣着服饰,你本人,都是重要的,你都要去了解,都要去追求,都要去思考。
蔡元培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人的感情,认识美丑,培养高尚的兴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实际上,艺术从来不是艺术本身,而是整个人生观。家长们把孩子送来学习艺术教育,不是消费,而是投资,收获的是孩子的人品、智慧和孩子将来一生成就的铺垫!
再好的名校
也比不上懂审美的父母
上个月,一位网友在长沙地铁看到这样暖心一幕:
等地铁的时候,一个宝宝问脚下踩的脚印是干嘛的,
爸爸妈妈还有外婆,特别耐心地给他解释是排队的,并且整齐地排了队给宝宝看。
家教好的人,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出现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给孩子做榜样,家庭生活里的每个细节,其实都不是小节。
同样的,懂得审美是家长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也是除生命自身之外给予孩子最棒的奖励。懂得欣赏美、发现美的人,才能在生活中保持乐观和希望,真正的享受简单而真实的生命。
一个人不懂得审美,便不能拥有优雅的外表、得体的行为模式及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一个社会不懂得审美,就很难拥有有韵味的城市景观,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懂得审美的人才能拥有获得幸福感的能力,这对孩子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从小受到艺术熏陶的孩子能成为心灵高贵,举止优雅,浑身散发着美好气息的人,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和欣赏,从而能够更好的与周围人交往、合作。一个懂得审美的社会,才能够孕育出经典的文化、艺术的果实!
很多时候,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影响到孩子未来路上的关键选择和决定,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命运。
当然啦,想要孩子成为什么素养的人,首先你就得成为什么素养的人。如果你本身的艺术素养都还不够,为什么不从自身开始训练和培养呢?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喜欢绘画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美术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