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说过一句话,少不看西游,老不读三国。
我问爸爸为什么,他给我解释是这样的。小孩子的想象力已经非常棒了,不用再看西游记去丰富想像,免得学孙猴子各种皮,无法无天。
老不看三国是因为里面阴谋诡计太多,如果已经老了的话,一生也有太多的经历,见识过许多权术,但对于老人来说也没这个必要。
后来我才知道这句话是这样的,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而且是金圣叹先生的话。原因也很简单,水浒教人造反,三国教人谋略。
不由得先感慨一下,网络时代真好。
在我小时候那会,想求证一件事情还是非常难的事情,除了故老相传,他人佐证,仿佛无其他处可考了。
中国有四大名著的说法,全称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四本书分别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明清年间成书。
这四本书可以说是影响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学生时代,小学时便会有绘图本、拼音版本的出现,让我们增加课外知识,多受些传统文学熏陶。等到了初中高中,不少章节入选了教材课本,更不用提课外必读书目中的长期榜首地位。
相较于动辄背诵全文的文言文来说,个人还是偏爱有生动故事情节的四大名著入选教材,不过关于四大名著的考点,出题老师也算是煞费苦心。
去年南京初中语文期末考试中有一题,花和尚绰号的由来。
。。。。。
还好没有考鲁智深是哪个星,排行第几。
有些年高考的语文试卷中也会出现些课外读物的考点,去年三国,今年红楼,分数不多而已,但也足够说明四大名著在学生时代重要性。
但,我依旧是在毕业后才将他们看完。
水浒读了两遍,是最喜欢的一本,当然只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相聚,后面讨辽征方腊一点儿也不讨人欢喜。
大概用了一个星期时间翻完了,没有初看的快乐。
重读便多了些挑剔,如同恋爱一样,刚开始的遇见都是猝不急防,小意外中滋生了小期待特别容易满足。而久了便觉得新意退去,变得冷漠后不满居多。
但还是看完了,我的小强迫症决定着必须翻完后才能够放下,哪怕翻出电风扇效果也能够心安理得。看的时候有许多想法,将书摞下了却都将他们忘却了,回忆多数需要细索来提示。
躺着看书的我懒得动笔圈圈点点,于是在看的时候遇到可爱之处便会折起页来,提醒着去重温它,好像这一次没有重温的欲望了。
多数对未来的坚信,来自于未来未到而已。遇到时,好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