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09年6月29日,美国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前副主席、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因涉嫌证劵欺诈、洗钱、伪证等11项犯罪指控被判150年监禁。在这个传奇人物被戴上手铐押走,并由此引出一个长达20年、高达650亿美元的投资骗局之后,华尔街又一次被震动了。
有人说,如果不是金融海啸席卷全球,麦道夫苦心经营了20年的弥天大谎还不致被戳破;如果不是投资者近几个月来纷纷将资金撤出市场,麦道夫的庞大的金元帝国仍会被认为是华尔街跨世纪的传奇。
变形:祸起萧墙,谎言败露
在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麦道夫曾创造的一个个“传奇”:不管牛市还是熊市,他都能确保其投资客户每年获得高达10%~12%的投资回报率,相当于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的平均增长率。
而麦道夫制造传奇的地方就位于纽约曼哈顿中城一栋红色大楼——口红大厦。麦道夫的公司占据了大厦34层中的3层楼面:19层是公司的交易平台;18层是公司的行政办公用地;而17层是麦道夫公司最神秘的场所,员工亦鲜有进出。麦道夫对公司财务状况一直秘而不宣,而投资顾问业务的所有账目、文件都被麦道夫“锁在保险箱里”。美国检察机构宣称,麦道夫在“十七层密室”的日常工作就是制造这涉及金额多达650亿美元的骗局。
1960年,年仅22岁的麦道夫利用上学期间打工赚得的5000美元,注册了“伯纳德·麦道夫证券投资有限公司”。他在1970年代美国政府为刺激股市而设计的证券法漏洞中获得灵感,靠典型的庞氏骗局(Ponzi scheme)手法在纽约证券界呼风唤雨,将精明的投资者们玩于鼓掌之间。
麦道夫创办的这家公司后来成为推动纳斯达克交易所成立的5大投资经销商之一,他因此顺利坐上纳斯达克交易所主席的交椅。直到案发前一个月,他还被列为纳斯达克第23大投资经销商,负责为客户提供证券买卖的最佳报偿,每天经手达5000万股,经管的资产总额达171亿元。
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麦道夫的手法终于玩不转了。由于无法支撑高达70亿美元资金赎回压力,麦道夫才在12月10日向两个儿子坦白自己“一无所有了”,他为那些富豪和机构进行的所谓投资,“其实是一个弥天大谎”。麦道夫的儿子们当晚便告发了老爸,一场现代版“庞氏骗局”便暴露在世人眼前。
庞氏骗局对美国人来说并不陌生,解释起来也不难。所谓的“投资”其实并非真正的投资,其主要手法是以向投资者提供短期暴利吸引其上钩,然后将新加入者的资金谎报为获利,付给前面的投资人,如此空转而愈滚愈大,皆大欢喜。但金融危机发生后,投资人因担心自己的财富缩水,纷纷要求撤出资本,麦道夫只好拆东墙补西墙,最后终于因周转不动而露馅。
骗术:制造假象,吸纳金字塔型下线
“庞氏骗局”这种模式一般只能维持两三年,而麦道夫竟然运用简单的骗局长达近20年,愚弄了华尔街一大批具有丰富专业经验的投资者,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
2009年3月22日,麦道夫在纽约曼哈顿联邦地区法院出庭接受了犯罪指控,并还对诈骗生涯做了说明。麦道夫说,他的行骗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美国处于经济萧条期,市场的投资和安全出现了问题,贪婪的投机者希望他能获得“超常”表现。“我感到必须以任何代价满足他们的期望。”麦道夫说,“于是我就开始用新的客户资金支付老客户的收益和本金,并制造有大量日常证券交易的假象。” 麦道夫为自己的投资手段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价差执行转换套利策略”,使受害人相信他“技高一筹”。
麦道夫的投资手法就像“皇帝的新装”一样,看起来非常博大精深,实际上一点儿也不高明。据介绍,很会捉摸投资者心理的麦道夫刻意营造出排外气氛,制定了一份顶级投资者名单,作为他最有力的宣传工具。也就是说,成为麦道夫的客户有点类似加入一个门槛很高的俱乐部,光有钱没有人介绍是不能进的。
麦道夫通过雇用非正式的代理人、打入精英云集的奢华场所,实行“非请勿进”和“投资必赚”的政策,赢得了稳定的高端投资客源。在很多人看来,“麦道夫是犹太版的国库券,把钱投给他已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人们打破头要往里面钻,把数以亿计的钱交由麦道夫打理增值。
棕榈滩乡村俱乐部是1959年犹太富豪创建的一个高度排外的社交圈子,不仅它的入会费高得惊人——每年的会费高达25万美元,而且要求会员必须资助过慈善事业,是乐善好施的人。俱乐部大约拥有300名会员,他们中的1/3投资了麦道夫的公司,有人是因为直接认识麦道夫,有人则是通过俱乐部的老会员引荐才得以投资麦道夫公司的。就这样,国际投行、对冲基金甚至慈善基金会、国际奥委会都成了他的“会员”。
少于100万美元的投资,麦道夫不屑一顾。而且,他的附加条件是,如果你想投资于麦道夫,那么请你不要问他关于投资的去向,信任他,你就会得到每月1%~2%的稳定回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麦氏仅在明尼苏达州霍普金斯市山顶高尔夫球俱乐部和橡树岭俱乐部就“融资”超过1亿美元。
雪球越滚越大,所要付出的收益金额也是越来越多,麦道夫逐渐抛弃了原来那些可笑的原则,就如同传销组织一样,不断利用亲朋好友、生意伙伴来发展“金字塔型下线”。另一方面,麦道夫继续保持着自己良好的“信誉”,每月向客户提交的投资报告显示他非常进取,客户也能随时在数日内赎回投资。而且与一般骗案的不合理高回报相比,麦道夫每年向客户保证回报只有10%,这令许多心存疑虑的客户也不虞有诈了。
恶果:祸及全球,重挫华尔街
随着新受害者不断冒出,受骗者遍及全球各阶层投资人,几乎可以编成一本“名人受骗录”。据检方公布的资料显示,麦道夫公司,重要客户主要在纽约市和南佛罗里达州,一半是对冲基金、亿万富翁和银行机构,既有奇异与花旗集团等名企,有著名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也有拥有纽约“每日新闻报”的地产大亨朱克曼……
“麦道夫把全世界一半人拖下了水”,西班牙与法国的最大银行,以及瑞士的私人银行均成了庞氏骗局下的牺牲者。西班牙桑坦德银行说有近31亿美元,法国巴黎银行说因投资麦道夫而损失4.7亿美元,瑞士Reichmuth银行说损失约3.27亿美元。英国汇丰银行说损失高达10亿美元。就连大洋彼岸的日本野村证券也被卷入3.02亿美元。
“这场骗局对市场带来的伤害已远超过金钱本身,也是对华尔街信誉的一次毁灭性打击。麦道夫丑闻打击的不光是对冲基金,更可怕的是令投资者对整个行业失去信任。” 在华盛顿特区高等法庭商业破产律师布鲁姆看来,很多血本无归的受害者都告诉他,他们现在谁都不信了,就想把钱追回来然后存进银行。
“他们的策略是,去上诉告一个能给他们全额赔偿的中间人。因为他们很多都是向中间人提供基金,再由中间人转交给麦道夫。”布鲁姆指出,中间人可能是他们购买基金的公司,也可能是向受害者推荐麦道夫的个人理财顾问,但这些人可能对麦道夫的骗术并不知晓。布鲁姆说:“所以受害者找‘替罪羊’的做法会推倒很多块‘骨牌’,那最后的效应就是整个市场谁都没信誉了。”
教训:监管欠缺,迷信“权威”
如今,金融巨骗锒铛入狱,投资者自食其果。然而麦道夫金融欺诈案留给我们的恐怕不只这些:为什么麦道夫利用如此简单的骗术,却能够堂而皇之地避开监管?
在过去10多年间,有不少业内人士、媒体记者对麦道夫提出过质疑,特别是麦道夫所宣称的稳健策略和几乎恒定的高收益之间的矛盾,以及定期清仓的诡异做法。
曾经是麦道夫竞争对手的哈里·马科波洛斯在仔细研究麦道夫的投资策略后认定其投资收益结果是虚假的。他指出,每位了解衍生产品交易的高级经理都会认为麦道夫在欺诈,这也就是为何麦道夫不允许外部审计。马科波洛斯在1999年给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信中写道:“麦道夫证券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庞氏骗局。”此后9年间,马科波洛斯不断向SEC举报麦道夫,但都没能促成调查。
麦道夫诈骗案无疑暴露出美国监管体系的诸多缺陷和漏洞,如监管条例陈旧过时、监管职能不健全等,这些都为麦道夫行骗变相开了绿灯。据悉,自1999年以来,美国金融业监管局共调查了19件有关麦道夫交易业务的举报,但从职能划分方面它却不能过问麦道夫的投资咨询业务。“也许世界上永远不错在的完美的制度和监管,我们能做到仅仅是在它们被太多人利用太多次之前堵住上一个漏洞。”《华尔街日报》的评论分析认为,多年来欠缺监管是造成这起华尔街历史上最大骗案的原因。
华尔街有句老话:“永远不要盲目地想先那些成熟、有经验、衣冠楚楚的‘权威’投资人,也许他们会比大街上一些衣冠不整、目光呆滞的行人聪明,但它们不一定能给你带来财富。”
是的,在投资者眼中,最安全的投资就是那些自己拼命往里挤还挤不进去的投资。投资圈里,那些过于神秘投资公司最好敬而远之,因为一个完全合法阳光的公司是不需要那么神秘的。但是,只要还有人相信“天下会掉下馅饼”,庞氏骗局就可能再次发生……
后记
不管是股票市场、房屋市场还是社会中的各种经济现象都不例外,判断力缺失早已成为全球范围的问题。从麦道夫诈骗案中,人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假如投资者们不被权威的光环所迷糊,抛弃幻觉与侥幸心理,按照常规做好调查,监管部门能够根据举报线索认真履行一下职责,麦道夫的技法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
巴非特说的好,如果游戏开始20分钟,你还不知道这个游戏在捉弄谁,那么可以肯定你就是被捉弄的那个傻子。金融市场中的各式各样的参与者不就是在玩一个大游戏吗?就是监管机构设立的制度再严密,只要有机会,还会冒出新的骗子。世上没有什么救世主,只有靠投资者的判断力。当然,要想在游戏中取胜,在功课全部准备好后,还要看机遇。风险永远与机遇并存,市场上的幻觉与侥幸心理只会诱导我们再次陷入别人铺设好的骗局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