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白话《庄子.山木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白话《庄子.山木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作者: 十四施无畏力 | 来源:发表于2022-06-29 09:20 被阅读0次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据传庄子隐居南华山,唐玄宗天宝初年,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亦因之被奉为《南华真经》。

下面来看看其中的“山木篇”:

1.庄周游于雕陵之樊(fán),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yì)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sǎng),而集于栗(lì)林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庄子在“雕陵”这个地方游玩,看见一只怪鸟从南方飞来。

翼广七尺,目大运寸:翅膀有七尺多长;眼睛又大又圆,足足有一寸。

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飞过来,碰到庄子额头,就停在了栗树林里面。

2.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yīn)不逝,目大不睹

庄周曰:此何鸟哉:庄子感叹:这究竟是什么鸟呀?

翼殷不逝,目大不睹:翅膀这么大,却不能远飞;眼睛大,却又看不清东西?实在太笨了,飞行高度,竟然撞到了人。

3.蹇(jiǎn)裳(cháng)躩(jué)步,执弹而留之;睹一蝉(chán)方得美荫(yìn)而忘其身

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于是提起衣裳快步上前,手拿弹弓,静静地等待时机,准备射杀这只怪鸟。

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这时,看见一只蝉,正在浓密的树荫里,美美地休息,而忘记了自身的安危。

4.螳螂执翳(yì)而搏之,见得而忘形;异鹊从而利之 ,见利而忘其真

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形:后面有一只螳螂,用树叶作隐蔽,准备攻击这只蝉;眼看即将得手,然而螳螂也忘掉了自己的安全。

异鹊从而利之 ,见利而忘其真:那只怪鸟,紧随其后,认为那实在是极好的时机;眼看即将抓到螳螂,而又忘掉了自身的性命。

5.庄周怵(chù)然曰:噫(y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

庄周怵然曰,噫:此情此景,使得庄子惊恐万分。

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世上的万物,原本就是这样相互牵累,相生相克啊。

“山木篇”以山木为比喻,主要讨论处世之道,写了许多处世不易和世事多患的寓言故事,希望从中找到一条最佳途径,解决人生困惑。

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在一起,使“道”成为人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他所关注的“道”是以人为核心,从人的生命,人的精神,人的心灵去阐释“道”。

《庄子》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在哲学领域有较高研究价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常常翻阅,使得心灵安静下来。

相关文章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庄子.山木》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而我们住往往断章取义。 是的,物固相累,二类相召,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我...

  • 镜花水月 | 第四十三章  将计就计

    镜花水月 | 目录 上一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庄周《庄子·山木》 一 我去!饕餮醒了!...

  • 白话《庄子.山木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

  • 500日行 Day 491每日阅读:《庄子》每日感悟:

    山木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原来一直以为是贬义的,因为目光短浅所以受连累,后来看到原文才知道庄子的说这句话的原意...

  • 风物长宜放眼量

    《庄子》“庄子游于雕陵之樊”一篇,讲庄子在一个栗园中游玩,看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自己执弹而伺的情形,自觉已体悟到大千...

  • 成语故事新编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拍照取证

  • 《庄子》学习笔记107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典故的原始出处。通过蝉、螳螂、雀、庄子、虞人这个链条,说明万物之间存在关联,见到利益就忘掉自...

  • 名言道理手稿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大水冲了龙王庙。

  • 你以为的天衣无缝 不过是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白话《庄子.山木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xww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