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志读书笔记
3分钟掌握一套超牛的底层学习方法论!

3分钟掌握一套超牛的底层学习方法论!

作者: 胡子大叔BeBetter | 来源:发表于2017-12-03 17:06 被阅读0次

    “刻意练习”是一套底层的学习方法论,“底层”是自己刻意加上去的,因为这个方法,几乎适用所有技能的培养与学习。

    学会“刻意练习”,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益,甚至可以助你拥有“开挂”的人生。怎么有种卖狗皮膏药的赶脚,晕……

    这套方法论,首次由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他本人也围绕这套方法论出版了著作《刻意练习》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里面拥有大量的详实案例和分析,科学性极强。

    为什么要学习“刻意练习”?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收获了一个认知——天才是训练的“产物”;二是收获了一种方法——如何练习,才能成为所谓的“天才”。

    但是,不知是自己阅读能力不足,还是中外作者思维差异问题,或者是写作习惯问题,或者是翻译问题,读这类书籍,总觉得不容易抓住重点。

    为此,自己找来了几本提及和分析“刻意练习”的书籍,进行了比较,比如万维钢的《万万没想到》、古典的《拆掉思维的墙》等,梳理出一些笔记和自己的思考,供您参考。

    搞清楚“刻意练习”,我认为核心是要“树立一个认识,掌握一个原理,坚持四项原则”,简称“一一四”三步走,可以从根本上理解掌握“刻意练习”。

    树立一个认识:天才是训练的“产物”

    每当我们遇到一个非同凡响、出类拔萃的人时,往往都会认为,他真的很有天赋,他在某一方面比普通人拥有更高的智商,更好的悟性,是真正的“天才”,羡慕、嫉妒、恨跃然脸上。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作者埃里克森在《刻意练习》一书中,举了大量实例来说明这个观点,在此,我摘抄了两个典型案例:

    莫扎特。莫扎特的完美高音是怎么来的?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在莫扎特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便开始全职教他学习小提琴、大提琴以及其他乐器,与同期培训的孩子相比,他的训练强度更大,时间更长。

    雷·阿伦。NBA球星雷·阿伦在一次采访中说,“我和身边的许多人围绕我的‘天才投手’能力争论过。当人们说,上帝赋予我接触的禀赋,让我在比赛中完成漂亮的三分球跳投时,那真是气死我了。我告诉这些人,不要低估我每天付出的巨大努力,不是一天两天,是每一天。问一问我曾经的队友,哪个人在训练投篮的时候最为刻苦。回到西雅图和密尔沃基,问一问那些球员们。他们的回答一定是我。”

    类似的例子,可以说数不胜数。但是,很多人还是不会信服,因为多年来的约定俗成限定了你的思维。

    所以,自己在开始便强调,这是一本学术著作,与成功学无关。学术著作的优势就在于,言之有据,若有疑惑,建议阅读原著。

    在开启下面的“刻意练习”之路前,建议,不妨再次刷新一下认知,“不要迷信什么天才,天才是训练的产物!”

    或许,简单的一句话,对您正在读书路上的孩子,会产生神奇的鼓舞效果。

    掌握一个原理:大脑同身体一样,结构和功能是可以改变的。

    埃里克森指出,人的身体本身就偏爱稳定性的倾向。在我看来,就是人体有懒惰的惯性。当你适应一种状态后,想打破这种惯性,就需要付出代价。

    当人体被迫走出舒适区后,身体系统会感受到压力,以至于原来的体内平衡无法继续下去,身体便开始响应那些变化,目的是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简单说,就是在你打破人体平衡之后,人体会在你到达的新的位置,形成新的惰性。相信爱好运动的人都会对此深有体会。

    大脑和身体一样,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会根据你对它们的运用而改变。

    伦敦出租车司机的测试被誉为世界上最难的测试,因为他必须熟悉以查令十字街为圆心的约9.6千米的半径范围内的区域有全面的了解,包括所有的街道、房产、公园、办事处、医院等几乎任何地方。

    对接受过出租车司机培训的试验对象大脑进行扫描发现,其大脑中的海马体后部的体积明显比普通人大一些

    也就是说,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大脑会根据你对它们的运用而改变,向你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顺着这个思维,杰出人物为什么杰出?

    作者指出,他们经过年复一年的刻意练习,已经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创建了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这些心理表征反过来使他们拥有难以置信的记忆和识别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成为可能,也是的他们能够培养和发展各种高级能力,以便在特定的专业领域中表现卓越。

    如何开展“刻意练习”:坚持四项原则


    原则一,只在学习区学习。

    何谓“学习区”?还要搞清楚两个概念,“舒适区”与“恐慌区”。

    简单说,在“舒适区”练习,面对得都是已经熟练掌握的技能,即便看似忙碌,也不会带来更多长进;

    “恐慌区”练习,难度太大,学不懂,无法长期坚持;

    学习区”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是适合坚持学习的区域。长期坚持在此区域学习,才能获得在该领域能力地提升。

    所以说,在“舒适区”做事,那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做练习。反思一下,您平时的学习,是在生活呢,还是在练习?

    同时,必须认识到,坚持在“学习区”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情。记得小时候,爷爷经常对我说,“学习是件苦差事”,或许这是他多年的领悟。

    从“舒适区”过渡到“学习区”,当上一个“学习区”变成“舒适区”后,再寻找下一个“学习区”,如此反复,如同上台阶,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做支撑,可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修炼。

    稻盛和夫在“六项精进”中强调的一项精进,就是“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而这样的努力指的就是保持在“学习区”持续学习

    世界上有这么一帮人,他们习惯于在“学习区”生存,他们热衷于在人生阶梯上不停地攀爬,他们每天不进步就难受。或许如此,才有了牛人和凡人的区别。

    曾看过一则记录,对自己极为震撼,内容是华尔街日报记者沃尔特·莫斯伯格采访临死前的乔布斯:

    那个时候,全世界包括乔布斯本人,都知道他很快就要死了。这时候的乔布斯是个什么状态?莫斯伯格写到:

    在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之后,尽管仍在家中静养,但我依然受邀前往他的家中。尽管我很担心他的身体,但在他的坚持下,我们还是走向了附近的公园。

    他解释道,他每天都会出来走走,而且每天都会给自己设定一个更远的目标,今天的目标就是附近的公园。我们边走边谈,他突然停下来,看起来情况不妙。我恳求他回家,还特意告诉他,我不懂心肺复苏,因此第二天的报纸上可能会有这样的标题:《无助的记者导致斯蒂夫·乔布斯命丧街头》。

    但他却笑了,并拒绝了我的要求。


    原则二,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如何开展有效的刻意练习?

    1.准确梳理“学习区”内容。

    2.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

    3.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

    在这个问题上,当前的应试教育,表面上看做得很到位,无论是数学、物理,还是语文、英语,学生在每学过一个知识点后,都会进行大量地重复地巩固性练习,这样的练习,兼顾了“重复”和“针对性”两个关键点。

    实质上,学校里的教学往往是几十号人、甚至上百人按照相同的进度进行学习,俗称“大锅饭”,而这样的学习本身就是缺乏针对性的。

    相同的内容,对某些同学来说是处在“舒适区”,根本无需再练,而对某些学生来说则是“恐慌区”,跟不上节奏。

    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划分,在科学划分的前提下,按照上述“刻意练习”的过程实施教育,恐怕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问题,更加不是我们能够解决的问题。

    依靠学校的“大锅饭”教育,就想获得成绩上地飞跃,可以说是痴人说梦。

    唯有依靠自己,开展“刻意练习”,加强对“学习区”内容地梳理,实施有针对性地重复性练习,才可能在学习上取得进展。

    但现在,很多学生习惯在“舒适区”学习,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应用上,既耗费了大量时间,成绩又得不到有效提高。

    最终导致,会得始终会,不会得始终还是不会!

    如何有效区识别“学习区”的内容?两种途径:

    一是应用,不断地进行测试,筛选过滤处在“学习区”的内容;

    二靠感觉,不断寻找那种“跳一跳能够得着”的感觉。

    原则三,随时能够获得有效反馈。

    开展“刻意练习”,即时反馈是关键一环

    人们在很多情况下,都会高估自己的知识。以为自己知道,其实不知道。

    比如,一个学生把教科书里的东西看过好多遍,每次看的时候都感觉看得很明白,他会认为已经掌握了,可是一旦考试就会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

    其实把一本书看好多遍,只是让你对这个东西“熟悉”而已,而熟悉不等于理解

    想要真正理解,唯一的办法是测验。这就是反馈!没有测验,你的知识只是幻觉。

    然而,光有测验,还不行!要对测验考试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对错误的知识点进行深入剖析,明确知道错在哪,并且围绕这个错误立即进行反复地针对性练习。

    只有这样,循环往复,才能叫做“刻意练习”,才能让知识点真正“长”在你的大脑里,无论知识点穿上什么“外衣”,你都可以做到“火眼金金”。

    万维钢有句非常经典的话,“知识,不能仅仅机械地‘存’在你的脑子里,而必须以一种个性化的结构‘长’在你的脑子里。”

    在反馈过程中,老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其本质作用,也是提供即时反馈,理想当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师徒关系”,一个老师带一个或者几个学生,在你出现问题和偏差的时候,即刻指出,随时随地帮你修正。

    然而,现实是,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教育方式都是老师站在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至于你听懂没听懂,老师也无能为力,因为学生是在太多了。

    这就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要有能力、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尽量为孩子创造即时反馈,因为没有反馈的学习,是最为低效地学习,甚至是“无效的学习”。

    这也就是很多学生看似用功,但成绩不好的症结

    作为学生更加要有“刻意练习”的理念,有“即时反馈”的意识,有“不做无用功”的思维。

    清楚明白,什么是“有效地学习”,时刻反问自己“刚才的学习自己有没有进行即时的反馈”,如果没有,你就无法确保“知识确实掌握了,还是停留在了解阶段。”

    这样的区别很大前者可以在解题中自如应用、所向睥睨,后者只能望题心叹、不知所措。

    “掌握”和“了解”的距离或许只是“一墙之隔”,可产生的后果却相差“十万八千里”。


    原则四,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集中注意力,听起来十分简单,但是,长时间、高频次地集中注意力,则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前段时间有本很火的书《盗火》,其中讲到,谷歌一些工程师,为了能过随时随地集中注意力,甚至不惜通过吃药、佩戴一种新型科技头盔,来让自己达到所谓“心流”状态,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以取得工作学习上的突破进展。

    这样的情况离我们太远,如何在现实中,高效地集中注意力呢?三点建议:

    第一,寻找、制造安静的环境。安静环境下的学习时间才是有效的学习时间。

    比如说在图书馆学习,可是很多学生在图书馆学习的时候,习惯带着耳机听音乐,因为他们觉得太安静反而会听到噪音,其实,这是非常低效的做法

    第二,单独练习。“刻意练习”是针对“学习区”内的知识,开展得反复地针对性地练习,需要练习者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全力投入

    这样的性质决定了,过程一定会比较艰苦,甚至痛苦。如果你感觉享受,那就不是在进行“刻意练习”。

    而真正能够决定你水平的,绝不是大家在一起吃“大锅饭”,而是你自己的单独练习——单独的“刻意练习”是否足够有效。

    第三,孤注一掷。伟大的成就需要放弃很多东西,这很残酷,却是事实。

    你想“出类拔萃”,你想“与众不同”,就必须清楚,对你来说,眼前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迈克尔·乔丹的传记《为万世英名而战》中,有这样的记录,一位教练回忆看乔丹打球时说,“当时场上的九个球员都在‘例行公事’,而有一个孩子却在全力以赴。看到他打得那么拼命,我以为他的球队正以1分落后,而比赛还有两分钟结束。然而我看了一眼记分牌,现在他的球队落后20分,而比赛还剩一分钟!”

    在方向、方法正确的前提下,有时候关键还在于,你能否“豁得出去”!



    公众号:胡子大叔BeBetter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欢迎进入思考与阅读的世界。

    期待您的真知灼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分钟掌握一套超牛的底层学习方法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xxz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