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独处与坚持

独处与坚持

作者: 愿夜有烛 | 来源:发表于2023-11-04 13:51 被阅读0次

        因为工作的问题,每天下班后很多时间用来学习新的技术知识了。断断续续的碎片化,用了近4周的时间才把《刻意练习》读完。趁着这个周日上午,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梳理一下对于它的收获。

      刻意练习是一本比较有名气的作品了,其完整的名称是《刻意练习-从新手到大师》,也有的翻译命名是《刻意练习-从新手到大师的成长之路》。不管是哪种称呼,都不难看出,作者对于他的作品还是非常有信心的,而从刻意练习的口碑来看它也确实支撑住了“大师”这个title。

    一,什么是刻意练习?

    确定刻意练习的适用范围。刻意练习,首先是要针对一个比较成熟的行业或者技能来说。比如小提琴演奏家,钢琴演奏家,短跑运动员,这种带有明确的职业性质,同时是被社会所认可的能力,才有刻意练习的可能性。原因在于,这种成熟的行业或者方向,是有很多之前的成功者的,而且部分成功者们会将自己的成长方法路线分享出来。这点其实非常好理解,作者在刻意练习中举了非常多的大师的例子,比如国际象棋大师,高尔夫球大师,小提琴大师等等。但是这些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这些“大师”还未成为大师时,这些行业就已经存在了,而且发展的非常好。并不是说这位大师制造了一个之前不存在的东西,制造小提琴,制定国际象棋的规则或者国际象棋的外观。比如说像马斯克的可回收火箭的研发,这种就不属于刻意练习可以达到的范围了。

    刻意练习的做法:

              1.找到一位在这个领域的已经小有成就的人,向他请教他的学习方法;

              2.照着他的指导去完成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是独立的;

              3.将学习结果展示给他,让他对你的学习结果进行评判,自己再对没做好的点进行学习和修改;

              4.在完成了之前的错误修改后,继续重复之前的步骤,进行新的一轮的学习。

    这样看起来,其实和我们上学时候的模式差不多。上课听讲,做作业,交作业,改错题,继续学习新知识。但是刻意练习额外的突出了两个点,第一个点就是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放在独自的练习上,第二点是对于错误知识或者行为的及时改善。

二,刻意练习和普通练习的区别

       我们都听说过一万小时精英定律,从字面上来看就是做某件事陆续花费了1万小时,那么就会成为做这件事的高手。

    but,真的是这样吗?张三从15岁开始扫大街,扫了30年,现在45岁了,他成为了扫地高手吗,这里并不是对保洁人员进行贬低,而是笔者想要说明一件事,那就是我们要做的事首先是要有积累的。也就是说你花了100小时在这件事上,100小时之后的你,在这件事上的行为和对于这件事的理解,要和未练习这件事的你,发生变化。一般来说,低技术含量高重复性的事,便不具备“有积累”这个特点。低技术含量就是说门槛比较低,一个具有正常的智力和完整肢体行为的人,都可以完成这件事。很多人在职场上工作多年没有进步,或者薪水的进步非常低,笔者认为都和这点相关。毕竟工作的行为是和产出价值相关的,持续做一些低价值的事,自然不会得到超出价值对等的报酬了。在这里笔者将“改正错误”一样放到了有积累中,因为纠错能力,同样也是一种积累。张三和李四一起练习小提琴,每天练习1小时,张三每次将自己上次演奏的不好的部分单独拿出来联系,李四则是不断练习自己擅长的部分,我们从时间上来看,两人都是练习了一个小时的小提琴,但是从成长上来看呢?

        “遇到困难,不要躲。每一个在眼前躲避的困难,都会成为日后的一道鸿沟,每一个在眼前战胜的困难,都会成为日后的一次助力”。这也是笔者在生活与工作中时常告诫自己的一句话,很多事绕不过去,今天不搞定它,下个月遇到了还得头疼,十年前种那棵树的时候最好的机会我们已经错过了,而今天就是第二个最好的种树时机了。

        把书先读厚,再读薄,再读厚。先读厚,是全面的去了解整体的知识,范围越广越好。再读薄,是将之前学习的很多知识掌握了,这时候书就薄了,因为还存在的就是我们没有拿下来的知识点。再读厚,就是在我们把大部分的知识掌握了之后,又对这些知识进行了扩展和联系,书自然就又厚了。

        想要成为某个方面的高手或者大师,这便是第一个前提条件,有积累。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做这件事上。刻意练习的作者举了很多例子,比如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和大师级小提琴演奏家在学习琴艺和练习琴艺花费时间的区别,具体区别是多少忘记了。就好比说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平均花费的时间是1000小时吧,那么大师级演奏家就是3000小时。很多职业都是这样,大家认为卓越者是天才,其实他只是花费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件事上罢了。这也是我们的一句老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不过别人未必会把自己的辛劳逢人便说罢了。莫扎特在童年时代便具备了完美音准能力,就是不论听到任何声音,都可以准确的说出对应的是哪个音,比如do,ri,mi之类的。完美音准能力一度被人们认为是“天赋”,也就是这个东西上天给你了,你就有,没给你,你就没有。后来日本有一位类似于学者吧,就对这件事发起了一个挑战,找了很多资质平平的孩子,对他们进行“完美音准”的教学,在过了几年后,这里面的孩子大多数也都具备了完美音准这项技能。

        《刻意练习》的作者将这种例子举了非常多,某位某个方面的大师是如何一步步做起来的,等于是掀开了我们和大师之间的那层面纱,让我们知道了,原来他们是如此的努力才有的今天。莫扎特被很多人称为音乐神童,但是刻意练习中提到,莫扎特的父亲其实就是一位非常优秀但是不得志的音乐家,莫扎特的姐姐在很小也因为表演钢琴还是一个什么乐器在当地非常出名。顺着这种逻辑来看,莫扎特极有可能在非常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父亲在音乐方面的教授了。神童并非神来之笔。

        综合下来看,笔者认为,其实《刻意练习》最大的作用,并不是教授读者如何去成长。里面的成长其实也比较明了,就是向高手学习,按照正确的路线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专注的练习(或者学习),及时的改正自己的错误,大量的积累会成为一双无形的手推着我们一步一步走上去。笔者认为刻意练习的作者最厉害的地方,是在于将很多行业的大师和他们的成才经历与“刻意练习”结合了来,如果单独是励志,比如有志者事竟成,是抽象而空泛的,就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样成了口号,我们在看到很多优秀者时,只看到了他们的“抽象”,也就是看到了他们在天空中的样子。但是没有看到他们的落地,也就是大师们的“具体”。而作者将刻意练习的方式和大师们的成长路线进行了绑定式的说明,指路的同时给予读者成事的信心。

        是的,信心,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

相关文章

  • 在独处中寻找快乐

    人独处时会感到孤独 而独处并不等于孤独 在独处中与文字对话 在独处中与歌声伴舞 在独处中与花草交流 在独处中与虫鱼...

  • 日更计划10-177/400独处学习和思考

    其实人还是要独处的,独处不是去刷视频,看小说,而是独处去学习。天赋很重要,学习力很重要,坚持更重要。 独处...

  • 独处

    学会与自己独处,而不是与手机独处。

  • 静静独处

    独处是种享受,独处是放空自己,独处是与世无争的好,独处与八卦无缘,独处能净化心灵,独处能沉淀自己,独处能击退流言...

  • 心静

    工作在这个烦躁的城市,很多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与自己独处?与内在的自己独处? 与自己独处,可以让你身心愉悦; 与自己...

  •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要学会冷静和自我调整

    要学会冷静、学会独处、要保持善良、保持热爱,保持天真与可爱。 要一直一直坚持自己啊~

  • 为什么聪明人都喜欢独处?你独处的能力,决定了你的人生层次

    每个人都有享受独处的权利,小的时候我们享受独处而不得,长大了却害怕独处的孤独。我们要勇于与生命独处、与孤独直面,因...

  • 怀初心,向美好

    题记:最近喜欢上了步行。坚持步行的过程,也是难得的独处与梳理思考的过程。 切换出行模式,同时切换的还有观察的视角与...

  • 过了今天,就再也没有今天了

    跑步的时候,你会是谁?跑起来,你,会是真正的自己,与一场特立空间独处。 黑珍珠说:当爱好遇上坚持就是一种才华,坚持...

  • 论独处和坚持

    看了一篇文章,说独处是一种能力,思来想去,好像是那么回事。 说起独处的能力,我的理解就是一个人能不能忍受孤独的能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独处与坚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xya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