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罪与罚》这本书也是机缘巧合。本来雄心勃勃计划创作一部科幻小说,里面涉及大量心理描写,可是无奈自己“脑”中羞涩、无从下笔。于是,就用上了惯用的、最笨的办法,百度搜索:最经典的心理描写小说?于是乎,这本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便不期而遇了。
读书如同交友。首先大概介绍一下这位新认识的朋友,然后谈谈几点感想。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主要描写了:穷大学生拉斯科尼科夫为生计和精神所迫,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和她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刻画了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心理描写的巅峰之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内心分裂。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罪与罚》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是里面大量细致入微、入木三分的心理描写让人看的欲罢不能,甚至产生身临其境的恐怖幻觉。拉斯科尼科夫杀人之前的内心纠结、案发现场的惊心动魄、杀人之后的痛苦挣扎……小说通过一个个心理细节的精心描写,勾画出了一个典型的双重性格的青年:一方面拉斯科尼科夫是一个有天赋、有正义感且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青年;另一方面他内心又隐藏着一个阴郁、孤僻、偏执的“魔鬼”。在主人公身上,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变化,而在作者笔下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竟然毫无违和感,这就是小说的成功之处。
社会影响和自身性格的必然结果
中国人讲天时、地利、人和,其实就是一个各种因素综合考量的最优结果。人生的历程也是在内、外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衡下的自然产物。内部的因素就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思维等,说的更玄乎一点就是自己内心的“神”;外部因素就是个人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等,错综复杂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罪与罚》里拉斯科尼科夫和他的大学同学拉祖米欣可以说是同一时代背景下,处于同一个阶层的人物,然而后者却凭自己的乐观、坚韧、奉献取得了相对较为圆满的人生结果,也是和主人公完全不一样的人生道路。这里也许是作者有意为之,通过两个人的对比隐含表达内在因素对一个人的影响更为重要。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道德标尺
小说大部分的篇幅还是在描写主人公犯罪前后的心理挣扎。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处于痛苦的矛盾冲突中,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和煎熬,自己犯罪之前设想的结果和动机也都随之泯灭了,这是比法律惩罚更严厉的良心审判。最终,在宗教思想的感召下,他以忏悔的心情说出了犯罪的真相,承受肉体上的苦难,获取精神上的新生。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道德标尺,来衡量周围的一切,也评判自己的人生。所以,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不觉得自己有错;也有十恶不赦的罪犯在最后的处决面前也不知悔改;也还有寺庙的和尚踩死一只蚂蚁都要悔过……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管外部世界如何风云变幻,每个人都被自己内心的“神”指引着,有些人的神性被泯灭,他们无知无畏、毫无顾忌;有些人的神性忽明忽暗,他们摇摆挣扎、痛苦寻找;有些人心中有神、眼中有光,身体和灵魂和谐统一,一路走来可谓是知行合一!
在此,摘抄作品中几句经典句子,以便唤醒日后重读经典的记忆!
“人,这种卑劣的东西,什么都会习惯的。”
“发表自己的不正确的意见,要比叙述别人的一个真理更有意义;在第一种情况下,你才是一个人,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过是只鹦鹉。”
“谁最会欺骗自己,谁就能过得最快活。”
“人穷,您还能保持与生俱来的高尚的情操,可是穷到一无所有,那就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办不到了。”
“世界上最难的是开诚相见,最容易的是阿谀奉承。开诚相见,只要有百分之一的虚假,那么马上就会出现不和谐,麻烦就会随之而来;阿谀奉承,哪怕从头至尾都是虚假,但令人感到高兴,听起来很舒服,哪怕觉得肉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