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写了一封信给一个特别的人,那个人是谁?那个人是未来的我自己。
为什么会写下这封信?这是《自控力》这本书教给我的一个方法,要和未来的自己做朋友。
为什么要和未来的自己做朋友?因为《自控力》这本书中一个研究发现,我们之所以常常选择及时满足、及时享乐,或者很难坚持目标的原因,竟然是我们把未来的自己当做是陌生人。
你想象一个场景,此刻已经是深夜了,在你面前有一只刚刚出炉的冒着烟的你平时最爱吃的烤鸡腿,但此刻你正在减肥,不应该吃这个鸡腿。
朋友也提醒你,为了未来更健康更帅气的自己,你不能吃了。
可是有心理学实验证明,这时候人们想象未来的自己时,和想象陌生人是没什么区别的。
你会为了一个陌生人更帅气,更健康,而放弃享受此刻的美味吗?
反正我的答案肯定是不会的。
书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通过脑成像研究,我们在考虑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时,竟然运用的是大脑中不同的区域。当我们想象着未来的快乐时,大脑中想象自己经历的区域竟然毫无反应,就像我们想象的是陌生人一样。未来的自己,对现在而言就是一个陌生人,所以我们会选择即时满足。
而大脑会把未来的自己当成别人,这种习惯对自控力影响极大。研究发现,当你想到未来的自己时,大脑中越是想不到自己,你就越可能对未来的自己说“去你的”,也就越可能对即时的满足感说“好”。
这就很好的说明了,自己为什么常常会有拖延症,总把事情放在明天做,现在是今天的刘锦,现在的工作好难啊好烦躁啊,留给明天再做吧,当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常常是很轻松的,因为明天的自己对于我而言像是别人。(你有没有正在忙一项工作,当接到通知说今天不用交了,下周再交吧,你就感觉好轻松了。)
那我们可以怎么办?
《自控力》这本书中同样也给了非常有意思的方法,如何提高自己的自控力,提高延迟满足的能力?和未来的自己做朋友。
举个例子,就像现在回想1年前或3年前的你,当时遇到的某些困难和挑战在现在看来或许并那么夸张了,再努力一把,或再坚持一会就好啦。
所以,如果我们能和未来的自己作朋友,从未来的自己身上汲取一点能量给现在,想想也是件很酷的事情。
那怎么做呢?
书中提供的一个方法:给未来的自己写信。
利用这个机会想一想未来的自己在做什么,他们会如何看待自己现在作出的选择呢?
向未来的自己描述一下自己现在将要做什么,有助于你实现长期目标。
你也可以想象未来的自己回头看现在的自己。未来的自己会因为现在的自己做了什么而表示感激?心理学家说,即使你只是想一想要在这封信里写点什么,你就会觉得和未来的自己联系更紧了。
我写了,最近我常常过的很累,每天把时间排的很紧,没有给自己喘气休息的时间。
当我想要写给未来的什么时候?后来想到,是30岁。
30岁是曾经我很期待,但现在常常很恐惧的一个年龄。
我在信中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2023年5月1日,是你30岁的生日,此刻,你会怎么度过,你在哪里度过,你和谁一起度过,你是开心还是会有些失落?
今天是2022年3月11日,我想要提前和30岁的你,聊聊天。
因为30岁,曾经是我很向往憧憬的时刻,而此刻我却会恐惧。
憧憬是因为在24/25岁的时候,我想着30而立,我有着很多想法,那个时候想象30岁的你,应该是小有成就了,有车有房,应该还有自己的家庭了。那时候充满斗志,认为6年的时间,通过努力会改变也会创造很多事情出来了,所以那时非常辛苦的工作,努力的打拼,想着美好的未来到来。而现在,已经29岁了,明年就是30岁了。可我却距离那时设想的自己还差的很远。
此时的我,工作上还是老样子,事业上也迟迟没开始,依然还是单身..
可能明年还是单身啊,可能明年还在这家公司,可能明年依然还未能有太大的改变或突破。30岁的你会不会很失落,会不会想哭啊..."
写完之后,我突然轻松很多了,我明白了2点:
1.未来不会有奇迹发生。
在去年及今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常常过的很压抑,常常把自己逼的很紧,但却常常陷入焦虑的忙碌里面,依然未有改变,但我却常常想依靠着努力有奇迹的发生。
而当写信给30岁的自己时,我意识到,未来不会有奇迹发生了,路只能一步一步走,要积极要努力,但太过于着急是没有帮助的。
2.没有未来,只有现在,也可以说未来就是现在。
有些心疼30岁的自己,30岁的自己,希望自己是这样过来的吗?
我想应该不会,我忙的都没有私生活,有时连妈妈的电话都不接,这样忙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吗?
并不是我想要过的生活,如果我把想过的生活放在未来,那我就是像溺水者一样,憋着一口气,但问题是,未来的你就一定能过上所谓“快乐”的生活吗?
没有未来,只有现在,不要为了未来而牺牲当下,这样你永远会过的痛苦。
学会活在当下,当下就是未来,把当下每一刻做好,每一天认真过好,
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看到这里的你,也给未来的自己写封信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