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是家族里他那辈人中念书最多的人,初中毕业以后读了师范院校,拿了铁饭碗,或许也正因为如此,他在六个兄弟姊妹中相对可以说是生活最为轻松,比较没有烦恼的那个人。
所以他对于我的教育一向很重视,不出意外,我在这一辈人里相对又在学历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一点,本科毕业后,我远赴他乡上了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
也许我已经是小家族中的鸡头了,但是人生总是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好坏,在我高中毕业,填报志愿的那一年,我和父亲做了许多工作,围绕着未来的职业规划,自己的兴趣爱好,彼时我虽是理科生,却早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心想回归文科。最终我们根据我的分数选择了保险的学校,有风险的专业,同意调剂分配。
最后我去了XX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环境工程专业。
那时我不知道环境工程这个专业是干嘛的,但是只化学二字就吓得我瑟瑟发抖了,化学可以说是我高中最学的最差因此也最没有信心的一门科目,当即我告诉我的父母,坚决不去!我要复读!
最后我还是在父母的劝说下去上学了。
但是!果然!
我还是很不喜欢这个专业。
离开生活多年的小县城以后,我接触到了关于这个世界更大的真相。我接下来要说的话可能会让您见笑,因为除了善良以外,富裕也有可能限制你的想象。
我上的不过是一个非211,非985的“双非学校”,我那时才知道原来一句“我们只要211,985的学生。”就有多少未来可能的学校和企业会把我拒之门外,而我高中的闺蜜,成绩和我差不多,最后她听从了身在北京工作的表哥的建议,复读了一年,一年后去了北方的一所工科211大学。当时我在宿舍里分享这个消息,大家唏嘘一阵,自我安慰一阵,日子又这么无声息的,无波澜的流走了。
而说起我的大学本科生活,既算不上丰富多彩,也算不上充实努力,因为在我的中学时代里,老师总拼了命的打鸡血,“现在好好学习,等你们以后上了大学,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没人管你。”父母对我的要求也变成了只要拿个毕业证,将来考个教师资格证回老家做老师就行。加上我本身并不喜欢这个专业,也脱离了中学老师那种严格的管束氛围,我的大学生活先是在校学生会里一进一出,又陷入了频频挂科和重修的深渊。
那个时候我常常想,如果我有一个可以指导我前路,告诉我Ta的经验的前辈该多好啊,那个时候我真的完全不知道上大学,到底应该要怎么上?我甚至有时会觉得自己连听课都不会了,认真听了也听不懂,听懂了也不会做题,会做的题也不会考,一时之间不但没有方向,也没有了自信。置于大学毕业以后做什么?更是想的多,做的少。然而在迷茫和犹豫之中,毕业之期渐渐走近了。
在我大三那年,我终于决定,考研。并非是对学术饱含热情和好奇,一方面只是觉得总不能大学四年什么都没学就毕业吧?所以不管是否考上,拾起曾经荒废的学业总是好的;另一方面觉得如果考上了,就再给自己几年时间,好好规划自己的未来,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现在我已经研二了,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总算是磕磕绊绊的走完,完成了自己该完成的东西,在导师和运气的加持下,也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拿到了人生第一次的一等奖学金,然而回顾过去,心里却依旧有很多的遗憾和懊恼,人生不能重来,时光无法倒流,现在想想,很多事情提前做足功课,尽全力利用互联网去缩小自己和上层阶级的信息不对称,对自己的人生的帮助也许,不可估量。
这本书是偶然在豆瓣看到的——《给研究生的学术建议》,最近面临开题,同时被专利和论文狂轰滥炸的我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赶紧下单买了回来,结果一看英文标题,TheUnwritten Rules of PhD Research,直译过来也就是,攻读博士学位的那些不成文的规定,我的心里直接冒出一行字,关于读博你需要知道的一百件小事。
激动地下单过后,我翻开了书本。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