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古训:“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
现在大多数的家长还把这句话当做经典,认为男孩子就应该通过打骂让他长记性。
因为男孩子,平时都比较调皮淘气,有时候讲道理,听不进去记不住,通过打骂能够让他们记住下次不敢再犯,我们完全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让男孩长记性,并且从这件事情中获得成长,这是最重要的。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三颗糖”的教育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学校里看到有两个孩子打架,一个年龄大一点的揪着另外一个小的在打,陶行知过去制止了他们,了解了一下情况,然后对高年级的那个学生说:“你到办公室里去等我,”然后就离开了。
到了办公室看见那个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在那里等着了,陶行知二话没说,拿出一颗糖给他:“来拿着,这是奖励给你的。”学生表现得十分诧异:“怎么了,老师你给我糖干什么?”
陶行知校长接着说:“我让你来,你就来了,跑得比我都快,先到办公室等我,这说明你心中有我这样一个校长,很尊敬师长,我得奖励你。”
学生不好意思的,接过那个糖并表示谢谢。
陶行知又拿出一颗糖:“来拿着。”
学生表现的更加的诧异:“怎么了校长”,心想我今天打人还打对了吗?
校长接着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打了那个小朋友,是因为他欺负你们班的女生,你见义勇为十分的勇敢正义,非常不错,值得表扬。”
学生还是不好意思的接过了糖
陶校长接着引导:“那你觉得有没有其他好的办法,来解决这样的事情呢?”
学生连忙说:“校长我错了,我需要做的只是把他们拉开就行了,不需要打他,这是我做的不对的地方,我下次注意,不会再这样鲁莽暴力了。”
陶行知立马拿出第3个糖:“你能意识到错误马上承认,而且做出改正,为你的这种知错能改的精神在奖励一颗糖。”
陶校长的这个教育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即便在孩子犯错的情况下,他也会用一种平和认可赞美的方式,让孩子认识错误,并且也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尊敬师长,见义勇为,知错就改。孩子不但在错误中学习了成长进步,同时也保留了他身上好的品质,这种教育让孩子终生难忘。
如果换一种方式去教育,看到两个孩子在打架,明明就是大的在欺负小的,我们只看到了本相,没有去了解真相就去责怪他,不问青红皂白先把大的揍一顿。
这样做会对孩子造成哪些伤害呢?首先孩子学会了以暴制暴。内心当中充满愤怒。充满委屈。变得冷漠暴力。会更加狡猾,下次犯错或打架的时候,找一个不被人发现的地方。
所以除了打骂。遇到男孩犯错时。家长应该先冷静下来,保持一份耐心,问问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背后有哪些原因?找到孩子发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后。作为家长的要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跟他说话。找到错误行为的闪光点,加以正确的引导,不但让孩子能够意识到错误,同时也能让他的闪光点继续发扬光大。
不要总对他说“不”而是要给他选择题,让他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男孩,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的办法。
打骂的方式可以作为惩罚男孩的一种辅助手段,但不能经常使用,即便非的要用打骂的方式,也必须让男孩清楚,家长这样做的原因,让他心里认识到错误,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你学会了吗?如果本节课程对你有用,可以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学习,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成长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