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有过5年消防军旅生涯的锅净,踢了5年的正步、走了5年的队列、叠了5年的“豆腐块”,很多人问我有什么用?
锅净的军被含混其词的回答别人是:为了增强部队的纪律性,做到令行禁止、整齐划一、气势如排山倒海……,不能说不对,但始终没有说到本质上。
接着问:和平时期这么做尚可理解,那战争时期呢?红军长征期间也叠“豆腐块”吗?我……,没有考证过,也没有发言权。
锅净在走队列,排头兵直到最近,读到个历史故事。
话说,北宋神宗时期,有一个禁军的将领叫宋守约,他专门负责皇宫的守卫。
当时民间有一个传闻,说这个宋守约有怪癖,听不得蝉鸣,就是知了的叫声。夏天,知了的叫声确实挺烦人的。所以,宋守约就要求手下的士兵,举着个竹竿子去粘知了,只要宫里听见一声蝉鸣,那对不起,就鞭子大棒伺候,要揍人的。
宋神宗听说之后就找他,说你这也太过分了。宋守约说,我当然知道这很过分。但是您想啊,我是个带兵的人。在战场上带兵很好办,敌人就在那里,士兵只要听号令就行了。可我现在是在守卫皇宫啊,都是分散的行动,我拿什么约束士兵的纪律,维持他们的战斗力呢?“无所信其号令,故寓以捕蝉耳”。我没有战场上的号令,只好拿捉知了来说事。蝉鸣这么困难的事,我都能让这支队伍解决了。那将来,如果陛下你让我去守一个小城,我还有听从命令的士兵可以使用。皇上一听就说,你干得好。
这下你明白了,为什么和平时期训练部队,要走队列、踢正步,要把被子叠得像豆腐块?这其实都是宋守约这一招的变种。
锅净所在的班寝室长远的目标是维持军队令行禁止的战斗力,但是你必须把“维持军队令行禁止的战斗力”这个长远目标拆成眼下谁都看得见的、非常具体的台阶,让所有人都能简单的感知到,有明确的标准和清晰的边界,顺着台阶一级级拾级而上。就像宋守约,一听见有知了叫,士兵就知道自己犯错误了,所以必须时时刻刻保持战时状态。
大到国家、中到公司、小到个人,你总想采取行动,达到目标吧?这是啥?这就是战略。
也就是说要实现长远长期目标,也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战略”,台阶要连续、具体。这里要注意了,这里的关键词“战略、台阶”,我还用了两个定语,一个是具体,另一个就是战略台阶要连续。也就是处境变化了,台阶也要跟着变。爬山的人是一步一步跟着走。
据说林肯说过这么一段话:“指南针能从你所在的地方为你指出真正的北方,但对于你一路上要遭遇的沼泽、沙漠和峡谷,它不会给出任何建议。如果你只会闷头向前冲,那必将陷入泥潭,最终一事无成。那么,即使你知道真正的北方在哪里,又有什么用呢?”
想象中的任何目标都是不可能直接达到的,脚下站的任何台阶都是不牢靠的。
简单说,就是要把长远的目标,拆成一个个当下的小台阶,然后一步步地拾级而上。
比如,秦国商鞅变法的时候,就有一条很奇怪的法律,叫“刑弃灰于道者”。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要是胆敢在路上倒点垃圾,直接砍掉一条胳膊。为什么要搞这么重的刑法?其实想想就很好理解。刑法重,但是避免起来成本很低,不乱倒垃圾不就行了吗?这是商鞅变法一开始的时候,为了申明法律的严肃性,搞的一套规矩。反过来,商鞅不也搞“徙木立信”吗?把一根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给五十金的赏钱。在国内搞变法的时候,刚开始只能用这样的重赏重罚才能树立法律的权威。这也是很合适的很具体的战略台阶。
但是秦统一全国之后呢?还是搞这一套,没有换台阶,征发民夫,从阳城到渔阳,就是从河南到北京,那是要穿越当时的半个中国啊,法律居然也是,不准时到要杀人,这不就逼反了陈胜吴广吗?能力变了,目标变了,没有重新设定战略台阶,这就要出大问题了。就是说的,秦国的战略台阶没有连续性。
所以你看,好的战略制定者,身上总是有两种禀赋:第一,他踩的每个台阶都很实很具体;第二,他换台阶的动作都很快很及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