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三天时间于昨晚2020.3.23读完了美国马歇尔 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NVC指非暴力沟通或爱的语言,其实在读之前,已经通过樊登读书知道了本书的梗概和要点,而且这本书已经在我手里搁置了3个月,一直放在我眼睛可以看到的地方,可我就是没有拿起它去读。两方面原因:一个是因为工作需要这方面的了解,不是自己主动去做的事情,总会拖延症犯起;二是因为大致翻看了一下这本书,虽然里面是理论穿插案例,但终归觉得是一本工具书,提不起兴趣去看。
自律训练营,杨老师每天一个知识点,在不断地更迭我的认知,而且最近在看柯维的《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疫情期间,多了独处时间,在看的过程中,里面的内容反而给了我一些思考。
终是因为工作需要,翻开了这本书,就这么拿着笔,写写画画地,一页一页,第一天晚上,居然控制不住地看了一半。我先提取里面我感兴趣的内容。
一、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提醒我们借助已有的知识,让爱融入生活。它的沟通模式是观察-感受-需要/价值/愿望-请求,两个场景的不同用词如下:
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职责。
当我(看到、听到、想到我看到的或者听到的)......--我感到......--因为我需要/看重......---你是否愿意......
2.关切地倾听别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职责
当你(看到、听到、想到你看到的或者听到的)......--你感到......吗?--因为你需要/看重......---所以,你想......
二、避免异化的沟通方式:
1.道德评判。我们擅长把人分为好人或坏人、聪明或愚蠢、负责任或不负责任、正常或不正常等。我们从小貌似以客观的语言表达自己,却忽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于是会出现,女友想要多一点体贴,那就是太粘人,可如果我想多一些点体贴,那她就冷漠地像个木头。如果同事更关注细节,就是有强迫症,如果我更在乎细节,那他就是粗心大意。
2.进行比较。不论是同时代人比较,还是与名人比较都是异化沟通。
3.回避责任。最常用的短语就是“不得不”“你让我”。
4.强人所难。最常用的是“应该”“不应该”。
三、区分3组概念:
1.区分观察和评论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只需要说出自己观察到的事实,不做评论。禁用词:总是,曾,从不,经常、很少。而是说出具体内容。比如:我最近组织了三次活动,每次你都说你不愿意参加。而不是说你很少配合我。
2.区分感受和想法
表达感受的词汇表见图。
有些词表达的是想法,而非感受。如被抛弃、被羞辱、被虐待、被打扰、被拒绝、不受重视、被束缚、被欺负、无人理睬、得不到支持、无人赏识、被利用、被贬低。
3.区分请求和命令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提出具体的请求,如果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意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四、感受的根源
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可以有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2.职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来进行练习。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1.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2.面目可憎。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队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五、表达感激与合理地表达愤怒
表达感激:1.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表达愤怒:1.停下来,呼吸。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让我们生气了。3.了解自己想要满足的需要。4.张开嘴,说出我们的愤怒,此时已经转化为需要以及与需要想联系的感情。有意识地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而不是用“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爱惜自己的关键:一个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二是包容擦去那种行为的“我”。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可以用此句式: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
看完之后,我最先想到的是如何在亲子沟通上运用到此方法,说实话并没有太大信心,因为惯性思维的改变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但,至少我知道了有一种沟通方式叫非暴力沟通,我知道了语言的杀伤力,在愤怒时,会留点思考的时间,哪怕只是一瞬,一刹。
表达自己或倾听他人,是良好的开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