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观摩感受了谭念君老师的“三味”课堂,谭老师选择的是《你道吗》,数学教材不起眼的阅读材料为授课内容,引导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身材美、建筑美、图形美……通过自主交流与合作探究,发现了美的奥秘就是黄金比,课堂上师生交流频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谭老师挥洒自如的教态和信手拈来的课堂生成,充分展示了名师的风采。让我也不由感叹:没错,谭老师的确把数学味,思维味,文化味完美和谐地展现出来。
受谭老师“致格研课”思想的影响,我觉得有必要再撒点“料”。
我们在课堂上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意识,我想是因为“探索”、“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学《数学》本身应该也是为科学研究奠定基础的吧。
在本节课上,谭老师列举事物的数据大都直白告知,计算比值估值结果恰巧都是0.618,学生竟没有一点质疑!我的天!这就是我们的学生!习惯于接受,难怪民间流传我们的民族是模仿高手!
上完一节课,孩子们特兴奋,知道“蝴蝶的身长与蝴蝶双翅展开长度之比是是黄金比”……假若有人学生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数学课上学到的。”或者是“数学课上发现的。”这样的回答不应该吧!假如这样,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岂不是数学课堂上完成的?
突然我觉得,这节课为什么被安排成阅读小知识,或许编排者的意图就是让学生赞叹一下发现黄金比的哪位了不起的先人,从而激发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研究身边哪些奇妙的事物吧。
“料”如何撒,大家思考,但不能有“蝴蝶的身长与蝴蝶双翅展开长度之比是是黄金比是数学课上学到的”这种味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