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十年前沉迷香港电影的内地人,在十年后才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会不会有点为时过晚?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十年前的心理和环境,又岂能与现在相似。出发前,我翻看了当年自己撰写的香港电影影评,出乎意料居然没有不忍直视的幼稚,而是充满惊喜的回忆,但是却再无心境回顾像鸡同鸭讲、独臂王、古惑仔这些电影。但是我却突然非常迫切的再次把天水围系列拿出来温故一下,日与夜是香港人自己的故事,讲的是温情,夜与雾是两岸之间的故事,讲的是残酷,是不是带有很强的心理暗示?十年前,香港电影只是作为窥视异土的一种工具,通过这个工具,没见过世面的我既惊叹这片土地上自由的商业氛围,也感慨那些光怪陆离的疯狂表现,但是十年过后,所谓商业我们已经有了王健林、马云这样的大佬,所谓快餐文化也有各种疯癫网剧。那么十年后,在我真正要出发前往这个城市的时候,反而更加现实了。那么如何在香港,这个有着强烈优越感的大都市中保持姿态呢?恐怕只有回归现实。
不得不承认,香港还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作为亚洲四小龙的香港,这个标签背到现在,也早已被金砖四国之类的埋没,购物天堂也在人民币升值、贸易自由等各种因素下被消解,在这个体现融合的城市,却独独对国土有种异样的感觉,这里面多少带有敌视情绪,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尤其明显,这些现实是残酷的,但不得不承认,香港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特别的存在。特别之处我觉得大抵有三点,第一是中国人打开门看世界的第一道风景,第二是中国人成功发出自己声音的外交试验田,第三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中西融合交流最好、最深入的例子,可以称得上唯一,国内没有,国外没有,甚至以后没有,仅此处此时。承认了这三点之后,我觉得在香港回归二十年之后,无论发不发生所谓的占中,都能坦然面对,带着现实的眼光去了解这座城市。
了解历史——奇迹,有的时候往往发生在不起眼的地方。
如何在HK做一个有姿态的旅客?
这里推荐一本英国人Frank Welsh写的《香港史》,算是比较详细描述1838年到回归前的香港历史。过去这里是不起眼的小渔村,在英国人眼里远有比香港更加具有战略地位的浙江舟山作为殖民首选,但是清政府出于地理位置的考虑,还是最终割让了离北京这个政治核心最远的香港。也许是英国人的自我安慰,但这个说法显示出了英国人自始至终的态度,就是中英关系或者说经济态度。19世纪中国包括整个亚洲都属于弱势地位,为了尽可能分得贸易一杯羹,以便在亚洲事务中占据主导,英国在印度大搞殖民之余,又在中国的重要港口抢占一个门户,并且在美国独立战争后,转变了殖民方式,采取了与法国、葡萄牙截然不同的“间接殖民”方式,在殖民基础上保留了区域自立,延续了当地语言和文化,20世纪在发生一战、二战后,中国逐步腾挪时间搞发展、搞经济,拥有更多国际话语权,对华贸易又成了英国人不得不考量的因素,于是香港退而次之归还中国。在这样的历史发展下,香港发生了化学反应,不仅从小渔村一跃发展成为贸易自由港口,而且还奇迹般的中西合璧,连深入日常骨髓的饮食都两者兼得,当你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粤语、普通话、英语之间自由切换,喝着鸳鸯奶茶,吃着猪油包时,你不得不感慨这里的奇妙之处。
了解现在——城市管理的细节,值得我们借鉴。
如何在HK做一个有姿态的旅客?
香港对于家的概念似乎特别深,从TVB流行的台词中可以看出,对于城市的治理,家的概念特别明显,对于国的概念则相对弱化,既不同于英国,也非中国式,自成一派。去香港旅游,建议压一下马路,感受一下香港的城市治理,一个是市政工程,一个是斜坡管理。一项市政工程,先暂且不说效果如何,过程中是对老百姓和管理者双重考验,考验老百姓的是耐心和眼界,考验管理者的是态度和方式。初到香港,这里也有很多在建市政工程,但是体验还是相对舒畅的,各种公示材料详尽,一页纸不行来本小册子如何,再附上职能部门一把手的亲笔签名,是不是很有诚意呢?另外各种隔离和引导标示齐全到有点话唠的感觉,是不是有点逗趣呢?还有就是管理者对于延续近一百多年交通设施设备,比如叮叮车、天桥还有天星小轮的热衷,是不是带点老土呢?路边市政围挡上来点漫画再配点诗文,是不是看上去很小清新呢?对于香港的斜坡工程也是值得深度游的旅客关注的一个方面,即使在偏僻的南丫岛,每个斜坡均有安全防护设备,且公示有编号、施工日期及管理单位。凡此种种,值得我们反思。
了解未来——年轻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如何在HK做一个有姿态的旅客?
香港大学,我认为有姿态的游客必须要逛逛,特别是里面的书店,包括中央图书馆。很难想象一个弹丸之地,可以集合这么多优势资源来搞学问,初衷当然是英国人的殖民,那么现在呢,就像美国一样自带吸铁石功能,很多优势资源自发的向这个地方集中,包括学术、思想、文化。香港大学的书店和图书馆当然装的就是最先进或者说最受欢迎的思想。我翻看了60代和70/80代作家的言论,60代带有一点避世和委婉,以马家辉为代表,80代则更加犀利和侵略,从某种程度上说,代表未来的年轻人在现在这个阶段恰恰体现了最大的不包容感和排斥感,中西融合在他们身上可能还不如老一辈。
PS:最后,还是要附上通俗意义上的攻略。
如何在HK做一个有姿态的旅客?
我心目中必须要尝的港式茶餐厅,麦奀和兰芳园,其实真的还有很多。
我心目中必须要走的路,半山扶梯,我们都是快节奏都市中的懒癌患者。
我心目中必须要看的景点,太平山,感受一下高楼拔地山中起的壮观,坐缆车有点盗梦空间的感觉。
我心目中必须要坐的交通工具,叮叮车,这么快节奏的城市还有这种慢古董?!
好了,欢迎朋友们脑洞大开添加攻略,也许下次出发可以来个不一样的姿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