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是个好东西,有感而发的东西马上写在这里,当我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看看。感谢
《教学勇气》读后感
何为勇气,就是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没有任何畏惧,用自己的方法与智慧前进。在尚未踏出学校大门的时候,我觉得教学无非就是三尺讲台的高度吧,正好给我这个身高只有1米5左右的老师一个台阶一样,让我不那么尴尬地行走在学生当中。但是直到今日,我觉得那不只是三只讲台的高度,要需要三尺讲台的内涵。在一年的教学中,我没有勇气走上三尺讲台,时而徘徊在门口的时候,我会担心害怕我的这课堂是否会失败。课堂预设与课堂现实不一致的时候,我是否有勇气继续呆在讲台上呢?
闲下来的时候坐下来的时候,针对学生考试成绩,针对学生那么累却成绩无法达到预期的这种结果做了一点点思考,一直在思考是我这个老师做的不够好,可能我没有那种能力,把学生带的走得很远很远。可能我的课堂有点失败吧?如何让学生毫不费力的取得成绩,那老师必须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去引领学生,而我可能永远不会是哪只领头羊吗?我的学生跟着别的老师会好点吗?如何做一个“严格”的老师。于是乎,下午来到办公室,看了一会作业后,坐下来拾起来我很久遗忘的书《教学勇气》,可能我就如本书里的没有自我认同感吧。我在讲台前后的现实冲突还没有解决——他不断出现在我的教学当中,自我的冲突,表现在我对教学实践的外在反应与内心不胜任意识之间的紧张中。如汤普金斯《沮丧的教育者》“作为一名教师,她的困扰不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他们想要了解的东西”,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向学生展示我有多么聪明,向他们显示我的知识有多么渊博,向他们显示我的备课多么认真,我就是在进行一场自我导演的演出,目的不是在帮助学生学习,而是以此向他们对我有个好的评价”。这些文字直击我的内心,好像是现在我内心的真是写照吧。内心的某种恐惧,使我们成为了一个撒谎者。这种内心无法的自我认同与自我的完整,促使所有的事情都进行着恶性循环。
我的课堂语言如漫画书中的会话气泡一样”,学生真的领会到会话气泡当中的意思了吗?时而的课堂就是这样子,永远是我们说了很多,而学生到底接受了多少气泡呢?我在课堂上缺失的这种形成性评价,可能正是学生所需要的。为什么我会在课堂上说很多“废话”,可能真的没有把自我与教学和学生融合在一起,我的课堂是一种游离状态,总觉得学生没有领会或者学生不懂,或者他们会浪费宝贵的40分钟课堂时光。其实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是最具有前沿性的教学实践,可是永远会给自己一个借口“没有时间”。归根结底,还是对教育事业与自我的分离,还是没有那么大的激情,所以才没有动力去研究与阅览教学前沿的东西。即使我的研究生导师给推荐的书《教学勇气》,即使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好多人,但哦可能是最不受益的那个人,因为我没有读完,已经好久好久搁置在我的一堆书籍的下面。我知道我的自我认知的缺失,很需要读这本是,很需要很需要去研究它,但是我的借口永远是那么名正言顺。
文章的悖论与教学让我思考很多。悖论原理如何应用于教学设计?
这种空间应既有界限又是开放的。教学的资料,教学的目的教学的原则以及教学的目的是有范围或界限的,而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没有界限的,学生的思维是五任何界限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这个空间应该既令人愉快又让人紧张。界限给予空间一定的保障,所以学生可以再愉快的氛围中探索未知的知识,在探索或探险的同时,把学生引入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空间,教学的氛围不自觉增加了几分紧张,学生可能会在某个时刻处于崩溃的边缘。别害怕紧张空间的存在,我们只需要用某些论题去填充它,让这种无边的位置空间逐渐填充起来。
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学生要善于在这个空间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对自己的困惑,不安,沮丧学生表达。而这种表达不是为了迎合听者需要,不是为了博得听者的同理心,是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与不安,以获取有效的解决意见。而这只是个人表达的一部分,另一本分就是关于教师所提问题善于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教学的空间是一个团体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学生要学会聆听,学会在观点不一致时候,如何再个体与团体的意见与想法的分歧中进行折中。学生不会目中无人也不会随波逐流,这不是我们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这是在教学空间与书本知识额相互碰撞中产生的知识.这里的不安也可以理解为了学生面对自己恐惧东西的一种不安,比如对家庭反叛,亦或者自己与自己相互作用的无德矛盾时,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学会表达自己。
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琐碎的“小故事”,也注意传统纪律的“大故事”,学生日常琐碎的小故事有助于学生有自己的小秘密或者自己的私人空间,也可以理解了为自己的所认为的价值观吧。而大故事就是规则,考试规则,法律规则,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学生在共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着自己的个性,而他们的“标新立异”又在大故事的约束下,没有任何的超纲吧。倾听学生的心声,学会倾听,学会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
这个空间应该既支持独立又有群体资源的支持。独立的空间与思考对于学生内化已经学的知识很重要,比如学校给学生安排的公共自己,这样安排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立内化知识的时间与空间。但是学生也需要群体的讨论与分享,在群体的讨论中学生可以验证自己的某个观点或假设是否正确,学生也可以在群体的交流中拓宽自己的视眼,开拓思维,也可以获取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学校在安排学生课表的时候是否考虑一周一次的讨论课,以学科为单位,进行一对多的帮助。
这个空间应该沉默与争论并存。我所理解的沉默就是在教学中善于在课堂进行留白,如果讲解某个知识点,在知识点讲解后善于让学生进行思考,在留白的过程中所有人保持沉默,这个留白可以为下一轮激烈的争论提供了充足的证据与措辞。当然不是任何的留白结束都会有争论,留白是为了内化。争论则有助于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我们的教育应该在一个共同体中进行,那么什么是共同体,我们应该认知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学习,在共同体中教学。真正的共同体犹如真实的生活,不存在纯粹的知识客体,也没有绝对的权威。在真正的共同体中,犹如真实的生活,真理并不生活在假设当中,而基教育要远胜于把假设运送给消极的听众。在真正的共同体中,认知、教学和学习的过程看起来并不太像通用汽车的生产线,更像一个市民大会,太不像一个官僚机构,更像一个热闹的集市。
在一个不敬的文化中,教育遭到的命运最可悲--教育变得平庸了。当什么都不再神圣、不值得尊敬时,我们最多只能达至平庸。看不到我们任何值得我们尊敬的他者就是一切平庸的根源。
共同体。帕尔默对共同体的解释是:“共同体是个体内部不可见的魅力的外部可见标志,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与世界联系的交融。”或许他的另一种说法更通俗一点:“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追求真理。”共同体的成立无疑为教师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实现建立一个圈子,搭建一个平台。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共同体,小到备课组、教研组,大到片的教研活动,校际联动。但自己总感觉这些共同体的的交流还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我们无法在共同体内体验到那种表达与倾听的愉悦。是的,我们不习惯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不敢提出自己的疑惑,我们不愿听取别人的批评,我们更不愿批评别人,我们对别人的看法不以为然。长期形成的个人思维与矜持阻碍了我们的沟通。为什么我们的共同体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帕尔默的这句话无疑给出了最好的解释:“在共同体形成外在形状和形式之前的一段日子里,它一定要在完整的自我中生根,只有当我们充分认识自己后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是的,我们还没有充分认识自身,还没有达到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我们的个体还没有想要表达自我的渴望,所以还没有真正的交流与沟通。这促使我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在教师的成长发展中,是内因先起作用,还是外因先起作用呢?
一个学期,闲下来的时读完了教学勇气一书,在书中找到了一些想不明白的东西。但愿以后的教学日子多一些温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