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周时期,已经存在“城市”的概念,“城”指用墙围起来的地域,“市”指交易的地方。现在考古已经发现,西周的都城是有城墙的。
西周的城市包括周王朝的都城和诸侯国的国都。在西周时期,存在三个都城,分别是宗周,周和成周,其中:
宗周:即岐邑,在陕西岐山、扶风两县北部交接处的周原遗址上。周人祖先的宗庙建在这里,同时有大批的贵族在这里聚居,这里也是周王举行大型宗庙祭祀活动的地方。
周:包括丰都和镐都,在陕西长安县,周王就在这里居住,是周人最重要的政治中心之一。
成周:即洛邑,在河南洛阳市附近。这个地方位于“天下之中”,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军事要地,同时是周朝统治东方地区的行政中心,周王在这里接见各地前来朝拜的诸侯或接受四方纳贡,驻有常备军——“成周八师”。
西周既然有城市,那么,是怎么划分区域的?
西周有“城”、“邑”、“鄙”的称呼,其中,“城”,强调聚落具有城防设施;“邑”,旨在说明是居民聚居之地,“鄙”,就是边远的邑。距城百里远的地方是“郊”,郊内划分为若干乡,郊外划分为若干遂。
在西周,这些聚落区域除了地理位置不同外,居民身份也有差异,因而管理方式也有差别,所以,城乡就有了等级。
高等级的城邑称为“都”,古文献中称作“国”,城外的边远地区称为“鄙”,也称作“野”。其中:
“国”中居住的是诸侯及其亲属、贵族,城外的郊居住的是百工、商贾和其它社会下层群众,这些人称为“国人”。国人平时务农,发生战争时服兵役去打仗,而且打仗前要自备武器(这放在现在,估计就是家家持有枪支弹药,随时听候祖国的调遣)。因国人与贵族有血缘关系,所以能够接受教育,接受的教育有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行(孝,友,睦,任,恤,婣)。不得不说,将接受教育的权利与血缘关系挂钩,完全没有民主可言。
“鄙”,即“野”,是距离诚邑更远的地方,其中居住的是外族和土著,这些人称为“鄙夫”或“野人”,他们与贵族没有血缘关系,所以不能接受教育。
因为国人和野人的身份不同,贵族对其管理的方式也不同,有乡与遂的区别。以城为中心,“国”外之郊,分设六乡,居民按照“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进行组织。郊外之野,分设“六遂”,居民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鄼,五鄼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进行组织。
参考
黄爱梅 《封邦建国的礼乐世界:西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