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71.0)
黄岐之
“鼓胀根原”
[摘录1]鼓胀者,中气之败也。肺主气,肾主水,人身中半以上为阳,是谓气分,中半以下为阴,是谓水分。气盛于上,水盛于下,阴阳之定位也。而气降则生水,水升则化气,阴阳互根,气水循环。究其转运之枢,全在中气。中气一败,则气不化水而抑郁于下,是谓气鼓;水不化气而泛滥于上,是为水胀。
[意义]气鼓与水胀是中气之败。肺主气,肾主水,人身中半以上为阳,称为气分,中半以下为阴,称为水分。气盛于上,水盛于下,这是阴阳之定位。而气降则生水,水升则化气,阴阳互根,气水循环。究其转运之枢,全在中气。中气一败,则气不化水而抑郁于下,称为气鼓;水不化气而泛滥于上,称为水胀。
[感悟]人体中阴阳,气阳位于中焦之上,水阴位于中焦之下。气降则生水,水升则化气,气水循环。气水由中气生化,一气周流,阴阳互根。中气一败,则气不化水而抑郁于下,是“气鼓”之疾;水不化气而泛滥于上,是“水胀”之疾。
[摘录2]《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气盛,故如雾露之空濛。下焦水盛,故如川渎之注泻。而气水变化之原,出于中焦。中焦者,气水之交,气方升而水方降,水欲成气,气欲成水,气水未分,故其形如沤。
[意义]《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气盛,好象雾露之空濛。下焦水盛,好象川渎(沟渠)之注泻。而气水变化之原由,出于(自)中焦。中焦是中气形成之位,气水阴阳之交,气升而水降,水欲成(化)气,气欲成(化)水,气水未分,好象沤食(长时间地浸泡)的形态。
[感悟]中焦脾胃产生中气,中气阴阳未分,气阳欲成水阴,水阴欲成气阳,好象沤食。气升而水降,气升上焦,好象雾露,水降下焦,好象川渎。
[摘录3]气之化水,由于肺胃,水之化气,由于肝脾。肺胃右降则阴生,故清凉而化水。气不化水者,肺胃之不降也。肝脾左升则阳生,故温暖而化气。水不化气者,肝脾之不升也。气不化水,则左陷于下而为气鼓;水不化气,则右逆于上而为水胀。而其根,总因土湿而阳败,湿土不运,则金木郁而升降窒故也。
[意义]气之化水,是肺胃的功能;水之化气,是肝脾的功能。肺胃右降则阴生,故(因此)清凉而化水。气不化水是肺胃之(气)不降。肝脾左升则阳生,故(因此)温暖而化气。水不化气是肝脾之(气)不升。气不化水,则左陷于下而为气鼓;水不化气,则右逆于上而为水胀。气鼓和水胀的原因是土湿而阳败(阳气弱),湿土(脾湿)不运,则金(肺)木(肝)郁而(阳)升(阴)降遇阻塞不畅。
[感悟]人体五脏,肝随脾升,肺随胃降,肝生心长,肺收肾藏。中焦如沤,中气生自阴阳之分,阳随肝脾而升,阴随肺胃而降,气水周流。阴阳归一气,气流不畅,是脾湿不运,中气衰弱,气不化水,有气鼓之疾,水不化气,有水胀之疾。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