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2429天,2024.01.15
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重要的事情常常会特别提醒自己要记得,不论是独自在心里面默默提醒,还是邀请他人帮忙提醒,而结果,有时候并不遂人愿~记着记着,到跟前了反而忘记了。比如,参加团队的各种打卡(如,读书、写分享、咨询约练挑战、筑基清盘等)活动,尤其是带奖励的,为了不使自己忘记或错过打卡的截止时间,常常会列清单并设置闹钟备忘提醒、把要读的书放在眼睛随时看得到的地方。甚至,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先把当天要完成的“任务”一一完成。即使这样“用心”,也还是会时不时的记着记着就忘记了。比如,第九期百日读书打卡,刘老师体谅成人尤其是中年人本身能来学习就是相当不容易的事,人性化地设置了打卡天数115天,只要在时限内完成100天,就算达标,给予他咨询展示课的奖励。115与100之间差着15天,那么也意味着任何一个参加者,都有15天机动时间允许自己“偷个懒”、“先忙别的”、“偶尔忘记”打卡。可以说规则相当的宽松。我理解,这样的设置,不是为了打卡而打卡,旨在让老师们养成读书的习惯,毕竟听说读写,齐头并进才能学得扎实,用的得手,最终将专家知识内化成自己的在地知识和经验。不因偶尔的一两次没打卡而破窗。这样的设置,或许是对破窗最好的补救,然后可以继续跟上大部队步伐往前走~众行走的远!有点跑偏了,再回来说怎么记着记着就忘记了呢?我以为是过度强化的结果。表面上是很重视,深层次是排除或抵触的,不然想了很多方法提醒却依然还是忘得一干二净呢?从我个人的例子来看,读书打卡会错过当天最后时限要求,而分享却没有一天落下。分析发现,分享已经是一种习惯,每天躺在床上,脑海中就会蹦出“今天的分享完成了”的自动提醒,不需要其他刻意地提醒。即使在最忙的日子里,哪怕是摘抄书上的内容,也不会忘记去做的一件事。而读书,每天也在进行中,读不同的书,只是用来打卡的一般都是比较难啃的书~或专业书、或其他专业人推荐的不太容易读懂的书,常常是为了逼自己将这本书系统地读完,就列入每日打卡任务。其实,也是想借助团队读书打卡“任务”的力量,督促自己。忘记,有时候是因为“容易”,有时候是因为“难”。说到“容易”,就如龟兔赛跑一样,以为没问题,一定会完成,结果时间不等人;说到“难”,就会拖延、往后推,结果,就是推着推着,新的一天来了。所以,为了不再记着记着就忘记了,那么就是不要记着,或者想起来马上就去做,提醒时抓紧做,只要没有火烧眉毛的事发生,做了就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