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周颂·时迈》:武王之德
时迈其邦,昊天其之子?实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疊。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从《国语》来看,《诗经·周颂·时迈》有确定的作者——周公旦。《国语》记载: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国语》记载穆王征伐犬戎这件事时,引用了这首诗的后半部分。在引用时,明确强调这篇《颂》出自周文公之手,而周文公便是陪同周武王成功伐纣,受命辅佐周成王的周公旦。祭公谋父引用“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强调的是修文偃武对于天下治理的涵育作用。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且将兵器好好收藏,把弓箭藏在皮囊;做君王的勤于修德,将天帝的美德施于这华夏之邦,才能够保持天命久长。
从整首诗的内容来看,所写应当是武王祭天以及山河的记录。字里行间隐喻着武王的德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谦虚、谨慎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谦虚、谨慎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政党和国家的立身之本。诗歌开头写“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体现的便是武王有天下之后身上尚存的谦虚、谨慎。每巡幸到一个邦国,武王都会追问上天是不是必然会视“我”为其子。
从今天的视角看过去,这个关系很微妙。武王是文王的儿子,成功伐纣做了天下君王之后,便算是天帝在人世的代言人——天帝之子。武王之所以追问“昊天其子之”?一方面是不断提醒自己的来处,不忘初心;另一方面是不断告诫诸侯,每一个人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
“实右序有周”是这种谦虚、谨慎的进一步体现。“我”只不过是侥幸顺应了天帝的佑护才有了天下。非帝王,不会有这样的气魄。舜帝当年教导禹:“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才能扛起天下的责任。有罪过了,扛在自己肩上;有功劳了,推给天帝。天帝所需要的不正是这样的接班人吗?
二、威足震人,德足安神
“薄言震之,莫不震疊”——祭公谋父所说的“先王耀德不观兵”就是这层意味,不动则已,动则惊天动地。古龙小说中描写的那些一等一的高手,轻易不让刀剑出鞘,出鞘则必然见血。
“怀柔百神,及河乔岳”——武王祭祀山河、百神,山河、百神则安归本位。《封神榜》中有一句话:“姜太公在此,众神归位”,表达的是同一种意味。
三、行胜于言
在言辞上,武王谨慎于“昊天其子之”,实际上则震人、安神,达到了“允王维后,明昭有周”的具体成效。
今人讲“酒香也怕巷子深”,讲“且思、且行、且唱”,相比较而言,便显得浮躁了不少。
四、修文偃武
“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武王当年伐纣成功,有天下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与民休息。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很难放下自己的固有优势的。老话讲“得意不可再往”就是这样的意思。武王凭借武力夺得天下,能够主动放弃武力,不至于穷兵黩武,能够以百姓为重,着力修文,这样的美德是很难得的。
“我求懿德,肆于时夏”——修行自己的文德,使之充满华夏。
对于这样的帝王,天下生民,乃至于天帝本身,以至于山河百神,恐怕也只剩下“允王保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