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的市中心,车水马龙的凤凰街向东,或者热闹喧嚣的观前街向西,便能走进幽静怡然的定慧寺,仿佛一下子跌进了另一个天地。
倘若,来苏州旅游,尤其是秋天,一定不要错过定慧寺,和它门前的两颗百年银杏树。
风雨沧桑,历年历代,定慧寺和寺内的东坡纪念馆屡毁屡建,依然挡不住人们的步伐,很多名人也会慕名来此,纷纷留下墨宝,一叙对苏东坡的景仰之情。那么,苏东坡和定慧寺又有怎样的一段渊源呢?
苏东坡一生都好参禅论佛,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和当地的定慧寺主持,海常禅师常有来往,并下榻于此。海常禅师还特意在寺院内为东坡修建居所,名“啸轩”。
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苏东坡官至杭州,常往来于苏杭两地,听说苏州亦有一个定慧寺,于是前往探访,并拜谒了颙禅师。
颙禅师得知苏东坡与定惠寺的这段前缘后(惠通慧),觉得这是苏东坡和定慧寺的缘分,也在寺内为他修造居所,仍名为“啸轩”。此后二人以禅理相推,诗意相悦,并且和禅院其他僧人、居士都相处得十分融洽。
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苏东坡再度被贬至惠州。定慧禅院的禅师、居士都十分挂念音讯阻隔的苏东坡。
当时的主持守钦禅师已经年老,遂派其徒弟卓契顺,带着他所作的《拟寒山十颂》、虎丘达禅师的信札、苏东坡在宜兴的大儿子,苏迈的家书前去惠州,探望苏东坡。
卓契顺一路餐风露宿,跋山涉水,历时三个月才到达惠州。看着破衣烂衫、蓬头垢面的卓契顺,苏东坡大为感动。在他的笔记小品集《东坡志林》中,详细记录了此事。
苏东坡不仅回诗唱和,还手书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赠给卓契顺,并为其赋诗两首。卓契顺返程路经江西陶渊明故居时,毅然把苏东坡手书的《归去来兮辞》留在了那里,他觉得此举再合适不过。
明代苏州郡守况钟重修定慧寺时,特意命定慧寺的僧人奔赴江西陶渊明故居,将苏东坡的《归去来兮辞原碑拓回,刻在了定慧寺的墙壁上。
此后的清朝道光年前,苏州城内的众官绅集资捐俸,于定慧寺北建有苏公祠,盖有“苏亭”。
可惜的是,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天国战乱绵延,苏亭、苏公祠损毁并湮没于历史。
清军攻打苏州的太平军时,李鸿章是江苏巡抚,苏州则是太平军的苏福省会。久攻不下,乘忠王离开之际,李鸿章采用了诱降政策,放言,只要丢下刀枪,赤拳空身走进寺内,可免遭凶刑:或发放钱粮,释放回乡;或更换衣衫,编入军队。
太平军信以为真,佛门净地,绝不是刀光剑影之所在,可惜他们都错了。当他们列队走进寺门,穿过塔院时,等待他们的还是杀戮。偌大的罗汉堂,顿时血流成河,尸骨如山,整整两万太平军,就这样倒在了佛前。(题外话,另文再说)
定慧寺的东墙外,有一条3米多宽的小弄堂,一边是黄色的寺庙高墙,一边是安静的民居,这条不起眼的小弄堂有个名字叫“苏公弄”。
它和那两颗古老的银杏树一样,默默地站在历史之外,见证着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