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255222/19b4f02a528e60fd.jpg)
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大家好,我是王同学。
普朗克在1918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普朗克得奖了之后,就会被各种大学、峰会邀请去开讲座演讲。讲了一段时间,一次在车上,普朗克的司机就跟他说:“教授,我发现您的演讲都差不多,我听了这么多回,也能讲。”普朗克听了就来兴趣,说:“那行,这回慕尼黑的演讲,就你来讲”,司机一口答应了。到了慕尼黑,普朗克坐在讲台前,司机登台,对着一群物理学家,洋洋洒洒地大讲一番。讲得跟普朗克一样,非常完整的内容。讲完之后,一个教授举手:先生,我请教一个问题……然后问了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听完问题,司机笑了:没想到在慕尼黑这么发达的城市,居然有物理学家会问出这么简单的问题。这样吧,我让我的司机回答一下……
这个故事绝对不是说普朗克的司机聪明机智。芒格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是想说,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普朗克司机的知识,不需要太多努力,鹦鹉学舌一样地掌握了一些词汇,但是只要原封不动地照搬关键概念和关键句,其他人依然不会发现问题,比如说,你可以用这种方法通过一些考试或者给别人吹牛。而另一种知识,是普朗克的知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虽然别人在听的时候是听不出与上面那种人的区别的,但这是对知识的一种诚实。其实分辨这两种人很简单,就是抓住他们所讲的某一个概念(A),问为什么。如果他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B),我们针对B再进行提问,他再次给出合理的解释(C),我们再进行提问。如此2~3轮,如果对方都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说明他对这个问题是真懂,否则他就是“普朗克的司机”。当然,温和如我,除非事关自己的重大利益,否则一般不去测试别人。
做事对人要求还是有点高的,需要你对关键概念和逻辑的准确理解,不光要说出来,还要理解,进一步,要准确理解。如果只是掌握了结论,而缺少对细节的理解和体验,在做的时候,轻则动作变形效果大减,重则失败。举几个例子,做同样的项目,但有的人做下来,效果就是比别人差一大截。还比如,买入了同样的票,有的人就是拿不住。再比如,练拳一个月以后,直拳也许就能打地有模有样,可是打在人身上的感觉和那种把直拳练过几万遍且在手靶,沙袋,实战中全部系统走过多遍的人,完全不同。
如果普朗克司机的知识不等于普朗克的知识。那么读关键句就不等于读书。
大多数人的主要输入来源就是阅读,目前市面上那些拆解图书的机构,有的一年带你读52本书,有的一年领读365本书,有的一小时让你读懂一本书,某音上甚至还有一分钟的。以这些机构作为主要输入来源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进步抱有合理的期待,它们最多作为进入一个领域的引子。真要学东西,不如自己一年好好读十本书。
说句题外话,我并不讨厌xx读书会和某知识付费APP的。恰恰相反,我觉得他们挺好的。目前喜欢去吃那种知识胶囊的人,往往是平时连书都不怎么读的。现在起码开始听别人对书的解读了,比以前进步了,而且只要开始,就会一直进步。我们应该为他们鼓掌。我是认真的,没有任何讽刺。
对于想要做成事情的人,更准确的理解行业的概念和规则,是必须要具备的基础。只有精读,把背景,经过,产生的影响,重要的节点以及在那个重要的节点,那个人为什么做出了这样的决策全部梳理出来,才有效果。如果有必要,甚至要自己去做实验,去躬身入局。在具体的行业内,最真切的经验和知识就是需要肉测的。在此之上还要加上执行力,勇气,还有一些运气,才能成事。理解这一点以后,我才明白,说到和做到有多大的区别。
那么最后,如果以往你做出的决策,在事后来看总是逊人一筹,或者你做同样的事情,总是比别人效果差,你要问问自己,过去的你是“普朗克”,还是“普朗克的司机”呢?
祝勇猛精进,心想事成。
王同学
2022.2.1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