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是从职场小白过来的,小白不可怕,不会的东西可以学,但是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还是没有进步,或者进步很慢,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你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工作方式或者思维方式出了问题。
以下几个问题在工作中或多或少都遇到过。
1.只能与自己关系好的或者熟悉的同事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工作,也就是那种你还没把话说完,对方已经知道你要表达什么了。遇到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观点又跟你相左,就没法建立有效顺畅的沟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2.老板突然让你解决一个难题,发现自己从来有接触过,就会毫无头绪,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入手,也无法估计工期,做了一半之后,出现很多之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就算做完了,也不清楚到底有没有遗漏,心里很没有底。
3.要从一堆方案中选一个出来,看看这个方案不错,那个方案也有可取之处,不知道如何做决定。
学会下面几个方法,可以帮你有效解决这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跟不熟悉的人有条理地沟通,需要三个要素:结论,理由,将结论和理由关联起来。
第一步,利用金字塔图,先列出几个理由来支持你的结论,少于三个理由往往不容易让人信服,三角形是最稳定的,有三个理由支撑的结论就比较牢靠了,当然如果有更多就最好。那如何能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很好的阐述出来,按照论点->结论->理由->行动的顺序,可以帮你应付大部分情况。

第二步,通过归纳或者演绎的方法把理由和结论关联起来。归纳法是并列几个不同的事实,找出这些事实之间的共同点,然后得出结论。比如你要说服你的领导,你能够胜任某个项目的负责人,你可以列出之前负责过的类似项目,这些项目最后都成功实施。演绎法就是从某个规律或者前提出发,得出具体的结论。比如你在某个行业从事了很多年,对这块业务非常熟悉,目前公司有个新项目需要一个非常了解这个业务的负责人,那么你就会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第三步,采用mece分析法对条件进行分类,避免条件的遗漏和重复。制作mece状态的方式有很多种,一般来说常用的有4种。
1.用“某事,某事之外”的分类方法。比如国内和国外,技术人员和非技术人员,已婚和未婚。
2.用“要素分析”的分类方法。比如你要分析某个产品购买人群的年龄分布,可以将人群分为10岁以下,10到20岁,20到40岁,40到60岁,60岁以上。
3.用“过程”的分类方法,按照过程的时间顺序去思考。比如立项阶段,实施阶段,测试阶段,试运行阶段,正式运行阶段。
4.用“算术公式”的分类方法。比如销售额=单价*产量,想要提高销售额,就从单价和产量这两方面去考虑。

第二个问题,当遇到一个新问题感到手足无措的时候,不要怕,按照以下三个步骤来,首先明确问题是什么(what),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why),最后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how)。

每个步骤都可以采用树状图去分解,深入挖掘。
首先在明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想的深入,因为如果看待问题比较肤浅,最后的解决方案也会比较肤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

分析原因的时候一定要不断的问自己为什么,这样深挖下去,就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想解决方案的时候,根据上一步列出的所有原因,把所有能想到的解决方案都列出来。

第三个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列出了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行性方案,如何在这些方案中做抉择呢?
先要确定用哪些要素来评估这些方案,绘制“矩形图”,对所有方案的这些要素进行打分,根据最终的总分来决定该采用哪个方案。

这些方法看起来简单,但是刚开始做的时候,把每一步都落实到实际情况中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等习惯这种逻辑思维方式之后,这个过程会变得越来越顺畅,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