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很“火”的一个词是“后浪”。
是由一个网络公司联合中国各主流媒体推出的一段视频,由国家一级演员何冰朗诵。当时看到有很多人在转发,只粗略看过一遍,没有太深的印象——至少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提及这个话题,就仔细看了下原文——我对文化领域的某些动态一向比较关注,尤其是引发全民热议的事件或作品,无论是国内的,或是国外的,因为它们能够充分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从中可以洞察未来——而洞察未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读过之后,给我的感觉,开门见山地说,其内容(非指朗诵者和朗诵水平,我知道,除非作品“惨不忍赌”,一个优秀的朗诵者,可以把拙劣的作品神奇地赋予“高大上”的感觉,把作品直接抬高一个至几个层次),我个人很不喜欢(不是不很喜欢),个人感觉整个内容很虚——加了太多味精的鸡汤,总会有假大虚空的味道——既不接地气,又不像是发自肺腑的东西,很理想化,又看不出有某种真正意义上的“浩然之气”,更像是用“鸡血”画成的一个虚无缥缈的“蓝图”,个别地方还带有某种道德绑架的意味,而其内容的背后,我感觉到,隐隐约约地,竟似是一个自命“沧桑”、 自以为是、一时起意、信口开河、虚情假意、暮气沉沉的,既自卑又自负的老者的一番“爹气太重”、过分讨好的独白。
读了原文,我想,我如果是其所谓的“后浪”,一定会感到太腻;若是“前浪”,则感到其矫枉过正,过犹不及,没有得到应有的正视与尊重。作者以第二人称开始——“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看你们……”——以突出直接、自然和亲切的口气,不知作者是否真正了解所谓“后浪”们现在的样子和他们的际遇,又是否能够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前浪”们,我只知道——希望和事实是两回事,过于感性的热情和没有瑕疵的颂扬,就像没有烟的火炬、漂亮的老鼠夹子和新来的、不知底细的“校长”,令人感到莫明的“害怕”。
在五四青年节前推出这个演讲视频,其主旨自然是认可、赞美和寄语年轻一代,正如主创者所言:“让看到的人能够被视频所传达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和精神鼓舞”。但这样的文字,以及里面透出的一些东西,我是绝然没有兴趣看第二遍的。虽然我不知道这篇东西的推出,有什么“市场效应”在里边,但我感觉,从实际“效应”来看,这篇文字带来的短暂的,甚至令人引起“错觉”的“情绪张力”,要远大于其社会责任和意义。(原文在这里就不摘引了)
下面,我阐述一下我对这篇文字的看法。
首先,“以龄取人”。以年龄来划分“前浪”与“后浪”,貌似符合中国传统,实际上却是不折不扣的假命题,我想,“后浪”的标准,客观和准确地说,不是年龄,而是心态。 德国诗人塞缪尔·厄尔曼在他的不朽名著《青春》中说:“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涌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人的心灵应如浩淼瀚海,只有不断接纳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百川,才能青春永驻……一旦心海枯竭,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 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虚怀若谷,让喜悦、达观、仁爱充盈其间,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真正意义上的“后浪”是有条件的,但这个“条件”不是年龄,而是心态——心境、意志、想象、感情、理想、希望、达观、仁爱、勇气……一定是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内在决定外在,内因决定外因。即便是耄耋老人,拥有积极、健康、阳光的心态,也可以“心里有火,眼里有光”,而这样的老人,在当今时代也大有人在——黄旭华、张富清、屠呦呦、袁隆平、钟南山、李兰娟们,谁能说她们不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谁又能说他们不是“后浪”?!
导演贾樟柯在谈到他对这篇《后浪》的看法时说:“我不太会用所谓的前浪还是后浪去区分,不能太社会达尔文主义。不一定年轻人就有新的思想、年纪大的就固步自封,我觉得这种说法还是没有把个体当作个人来尊重,不管90后还是00后,都是由各种人构成的。有非常保守的年轻人,也有非常开放、思想非常活跃的年轻人,你说他们算哪一代呢?”我赞同他的意见。简单机械地用“优胜劣汰”的观点来表达对“后浪”的欣喜与赞扬,未免太过牵强。无论“前浪”和“后浪”,都不愿在某种人为设置的条件中被“圈层”。
其次,顾此失彼。该作品的本意,用出品人的话讲,是“希望让看到的人能够被视频所传达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和精神所鼓舞,通过这段视频让公众重新认识大多数年轻人并引起共鸣。”但其内容却显得有些矫枉过正、以偏概全、顾此失彼。
文中所谓“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看你们,像我一样……”云云,客观地说,第一,显然不是每个“前浪”都那么认为(虽然作者用了“那些”表示不指所有,但“弦外之音”昭然若示);第二,即便有一些人那么认为,也必有其缘由,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文字的口气像是在彻底否定“一代不如一代”的说法;第三,青年的干劲,不都是被赞许和鼓励出来的,很多现实中的确还有不少差强人意的地方,不是你赞一赞,第二天就不存在了。客观地说, 有优秀的“前浪”,也有拙劣的“后浪”,“后浪”和“前浪”,各有千秋,各有所长,双方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是正确的态度。可以向“后浪”表示“羡慕”和“致敬”,但也绝不能因此人为地“弱化”那些伟大的“前浪”们——踩着一个夸奖另一个,貌似有力,实则顾此失彼,过犹不及,两面都不会讨到好,因为不客观,再“凛然”,也出不来“正气”。
第三,脱离实际。文中说:“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可以学习一门语言,学习一门手艺,欣赏一部电影,去遥远的地方旅行……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然而,要做到这些,对于很多“后浪”们来说,事实上是遥不可及的。一方面,中国有十四亿人口,资源并不充沛,很多地方还没有脱贫,有岁月静好的,也有负重前行的,有一帆风顺的,也有处处碰壁的,确切地说,目前中国的“后浪”们,“压力山大”,还没有达到处处歌舞升平的状况。文中所说的,包括所谓“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的那些“后浪”,更像是集中在一线城市中的某二代们的现状,普通人家的孩子,怎么可能有那样的平台、见识、条件、自主权以及因之获得的判断力?!以至于用“不惑之年”来形容仍在童年期的孩子。看了网上对《后浪》的反馈,其中也有人表示,“《后浪》所描绘的,不过是物质条件最优越的年轻人处境:他们跳伞、玩Cosplay、喜欢汉服、摄影和潜水,他们容貌俊俏、鲜衣怒马,才能有享受自由人生的权利,而更多的人还在苦苦为生存挣扎。”我想说得不无道理。另一方面,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家权力、社会资源,包括一些顶尖科技成果,一般情况下还都是在“前浪”们手中把持着,客观上,“后浪”们的软硬实力还远远不够,达不到“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程度,要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是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不懈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大环境助推的,远没有那么简单。这样说法,感觉像是一个站在山顶的人,对正在山路上吃力爬行的人大声说:你爬得比我快,我真羡慕你——如此言不由衷的虚伪的话,谁会喜欢听呢?
第四,道德绑架。文中有一句话,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很“刺眼”——“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和否定,而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和鼓励。”我想,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句话都是有违常理的,有作秀、讨好和哗众取宠之嫌,甚至是冒了“天下之大不韪”。向“后浪”致敬可以,但不能把“嘲讽与否定”作为“赞美与鼓励”的垫背与对比,更不能把前者归纳为“弱小的人”所为,而后者则是“内心强大”的人所为。如此违背常理的话,用在这里,简直是一个不入流的笑话。事实上,恰恰相反。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敢于且善于否定,如“直面人生”的鲁迅先生。另一方面,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否定和改进中,在对矛盾的斗争中,才能有所进步,一味的“赞美”和“鼓励”,很多时候,只能是无用的鸡汤。
鲁迅先生在他的《华盖集 题记》中说:“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鲁迅的这种批评,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在《无声的中国》中,鲁迅主张现代人应该说现代的、自己的话,变无声的中国为有声的中国:“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诚然,我们这个时代与鲁迅先生的那个时代不同,但无论哪个时代,矛盾都是永远存在的,对于矛盾着的事物,去进行伟大的斗争,则无论对于“前浪”还是“后浪”来说,都是首要任务,曾经和以后,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能是没有矛盾的“太平盛世”,而否定,恰恰是进步的开始,嘲讽则是弘扬正气的“排风口”,怎么能说“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和否定”呢?!如果一味貌似“大方”、“虚怀若谷”地“致敬、赞美与鼓励”的话,人类恐怕根本发展不到今天。此处,这句话的逻辑指向很明显——如果去嘲讽与否定,你就是“弱小的”,如果去赞美与鼓励,你就是“强大的”,颇有些“教导”的意味,通篇文字,感觉既不否认要指点“后浪”,也不否认要学习“后浪”,定位在了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左手”歌颂,右手“指引”,更像是“导师”的角色。我想,如此的“教导”,如此的“导师”,还是离得越远越好。上世纪20年代,中国曾流行过“青年导师”的说法,鲁迅凭借自己巨大的影响力和文学成就,当一名“青年导师”绰绰有余,但他很反感这种说法。他勉励青年,不必寻找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问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这样的话听起来要舒服许多,因为有道理,也有力。鲁迅先生这段话,即便今天听起来仍震耳发聩,而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人,还幻想要给青年当“人生导师”。诚然,对于“后浪”们来说,一个好的人生导师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自身在学习和实践中的刻苦与摸索;而一个拙劣的导师,足以把人引入歧途。
第五、过份讨好。在五四青年节前夕,推出这样一个作品,礼赞后浪,出发点自然是好的,无可厚非,也充满正能量和积极的时代和社会意义,本质上,也有想要树立一种行为品格标准的意味,但如果表达的内容不够客观、中肯、理性,而是明显有快餐式过分献媚与讨好的痕迹,我想明智的人们是不会买单的。93年前,鲁迅先生在香港作过两篇演讲,他面对青年的演讲,是基于平等基础上的理解、交流和对话,反响十分强烈。在他看来,青年是一个群体,用他本人的话说,是“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因此,当青年出现了错误言行的时候,鲁迅先生也是会毫不留情地批评。在演讲中,我们能够触摸到鲁迅先生炽热的家国情怀,和对青年寄予的殷切期望。他的演讲,对于当时的香港青年来说,极具重大意义,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位署名“探秘”的观众在《听鲁迅君演讲后之感想》里说到:“大抵他是血性的人,所以所讲的话都含有严肃之气,这种神态合于演讲的姿势可不深论。但是他所发挥的话有意在言外之妙,就是很可喜的。”鲁迅是站在平等的角度上,对青年进行指导和帮助的,他从来没有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也没有一昧地讨好和献媚于青年,更不会强行灌输一些“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之类的寡味的鸡汤。
以上,是我对《后浪》的感受。
看了评论区,对于《后浪》的评价,人们多数赞成,少数反对,亦有不置可否的,褒贬不一。对于某事物的评价,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的过程,便是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是快乐的。
我想,无论是所谓的“前浪”,还是的“后浪”,在时代的大海中,迎风沐雨,踏浪前行,不断自我革新,勇敢、真实而快乐地在波峰与波谷间舞动不竭,才是生命的真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