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分层分组导学之我见 文/ 罗明东
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孩子是时代儿,教育也具有时代的特性。中国从孔夫子时代起就一直倡导“因材施教”,教育专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有不均衡现象。”这说明人存在个性差异现象。“因生施教”,这是班级授课制无法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李镇西也提出要让阳光照到每一个角落。它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可是,一统到底的班级授课制,无法做到面向全体,无法解决个性差异,也就无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班级授课制只能造就部分精英,不能承担新课程改革全都能发展的理念和李镇西提出的大众教育。在这个时代,显然班级授课制在完成让每个孩子都有书读的使命后寿终正寝。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组导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个性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减负增效,提高教学质量,要关注后30%的学生的学习。如何对“差异化”的学生实施导学,下面我根据所查的资料和自己的一点实践体会谈谈如何进行分层分组导学:
一、学生分层分组 学生分层,是分层分组导学成败的关键。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导学,就要根据班级学生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类型、能力层次、思维方式、家庭教育、生活环境,性格特征,学习的方式等因素,可将学生按2:3:3:2的比例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组。可分为ABCD三四个层次:A组(提高层),是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B组(发展层),是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的学生;C 组(跃进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中上的学生;D组(稳固层)会计划、会管理、自主能力强、思维活跃的优等生。同层学习,各层次内学生合理搭配,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3-4位同学构成,1人负责时间管理,1人负责学习管理,1人负责生活,1人负责活动管理)。异层交往,引导学生与层外学生生活、玩耍。D师领衔,由D层2人为1组A层导师,C层2人为B组导师,专门代替各科老师负责A、B两层的学习提升落实。层次进级中途根据学生的情况或请求以及发展情况可以随意调整层次。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组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层次也要避免高低,递进,要让孩子们感受不到层级,最好连A、B、C、D也不用,直接让孩子们自己给自己的小组取个名字。 二、学生分层自主学习+教师分层点拨 进行分层分组学习中另一极为重要的事关成败的就是对学生实行分层分组自主学习。限于班级授课制的客观条件,不可能在同一堂课里将不同组的学生在不同的课室上课。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点像杜郎口的课堂模式。要分类设计“自主导学案”,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大脑都能动起来,用起来,在有“章”可寻的 “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思考,感悟,积累。自主——个个都精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主动;分层——人人“吃得饱”,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除此之外,还要分层备课、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评价, 总之,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个体差异,性格,习惯,性格特征,接受学习的方式是我们分层导学中要了解与掌握的。导学不但要讲究“因材施教”,而且也要讲究“量体裁衣”。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我们的导学就成功了。
当然,要让分层分组导学真能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发展,全面提高班级整体语文成绩,还应遵循以下五大原则:1、因需解惑——需,需求、追求;2、因材授业——材,个体差异;3、因色传道——色,个性色彩;4、因势利导——势,形势、环境;5、顺时而为——时,时代、当下。
分层分组,就像班级授课制一样,只是组织形式;而五大原则,是核心理念。不改变组织形式,就不能成就每一个孩子,就还是班级授课制的精英教育。光改变组织形式,没有核心理念,就像电脑没有驱动,无法运转。我想,这就是,为啥学杜郎口,学洋思就像东施效颦,怎么学都不像。
版权所有,严禁转载,复制部分或全部内容他用。
网友评论